11月,上海一男子在水果店买了根甘蔗,结账时,竟被告知要91元!由于已经削皮,男子只能无奈付钱,事后发文称:够狠哦,长这么大第一次吃!店主回应:物有所值,所有百果园都这个价! 2025 年11月上海某商圈水果店,小李看着手机屏幕上 “91 元” 的支付成功页面,嘴角的笑意瞬间僵住。 手里透明袋里的甘蔗段还带着水珠,是老板刚削好切的,可这价格,比他平时吃的一顿外卖还贵。 “一根甘蔗 91 块?” 他又问了一遍店主,得到的回答依旧是 “西双版纳青皮甘蔗,9 块 9 一斤,这根 8 斤多”。 小李攥着袋子转身离开,越想越哭笑不得 —— 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吃这么 “金贵” 的甘蔗,可他没意识到,这背后藏着行业常见的消费套路。 当晚,小李把自己的经历发到本地生活论坛,没想到帖子很快被顶上热搜。 他在帖子里详细描述了经过:没问价就让老板削皮,切完才知道按斤算,9 块 9 一斤的单价远超预期。 “不是付不起这钱,是觉得被套路了 —— 要是提前说按斤卖,我肯定会选小的。” 小李在回复里补充道。 更让他意外的是,不到两小时就有 200 多人留言,其中 10 多位网友分享了类似经历,有人甚至花了 136 元买一根甘蔗。 第二天,小李的朋友老王看到帖子,特意去家附近的三家水果店调研。 普通本地甘蔗普遍按根卖,一根 15-25 元;标注 “西双版纳青皮甘蔗” 的,两家按斤卖(9.9 元 / 斤),一家按根卖(45 元 / 根)。 “按根卖的那家,会主动告诉顾客‘这根大概 4 斤,按根买更划算’,而按斤卖的两家,都没主动提醒计价方式。” 老王把调研结果发给小李。 这让小李更确定:店家不是 “没说”,是 “故意不说”,利用 “先加工后报价” 的方式让顾客无法反悔。 随后,小李联系了上海市消协,咨询这种情况是否属于 “消费欺诈”。 消协工作人员回复:“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经营者应当主动向消费者提供商品价格、计价方式等信息,不得故意隐瞒。” 工作人员还提到,2024 年以来,消协已收到 12 起类似投诉,均涉及 “水果加工后高价收费”,其中甘蔗、菠萝、西瓜是高发品类。 “建议消费者遇到需要加工的商品,先问清价格和计价方式,保留好证据,遇到纠纷可及时投诉。” 工作人员给出建议。 与此同时,媒体也关注到这起事件,联系了涉事水果店所属的百果园总部。 总部客服回应:“西双版纳青皮甘蔗因运输成本高,定价 9.9 元 / 斤符合市场规律,门店会确保价签清晰,是否主动提醒需看店员操作。” 但当记者提出 “为何多家门店都存在‘不主动提醒’的情况” 时,客服却以 “需核实具体门店” 为由挂断电话。 小李看到报道后,再次联系店家,要求退还部分费用,店家依旧以 “价签清晰” 为由拒绝。 接下来的一周,小李把消协建议、朋友调研结果和媒体报道整理成文档,发布在论坛上。 他还发起了一个 “消费避坑” 话题,邀请网友分享遇到的套路,很快聚集了上千人参与。 “买菠萝时,老板直接切块,结账才说‘去皮后称重’,一斤 18 元,一个菠萝花了 35 元。” “买西瓜时,问‘这瓜多少钱’,老板说‘很甜,帮你切好’,切完称完要 86 元,原来按斤算 2.98 元 / 斤,瓜有 29 斤重。” 这些留言让小李意识到,他的经历不是个例,而是需要被重视的行业现象。 如今,小李养成了 “买前必问价” 的习惯,每次买水果都会先问 “按根还是按斤”“大概多少钱”,还会提醒身边的人注意。 他发的 “消费避坑” 帖子已更新到第 5 版,收录了 20 多种常见消费陷阱,被网友称为 “生活必备指南”。 涉事的水果店依旧在卖 9.9 元 / 斤的甘蔗,但据网友反馈,现在店员会主动提醒 “按斤计价,一根大概 80-100 元”。 小李说:“我不是要跟店家较真,是希望通过自己的经历,让更多人避免被套路,让消费环境更透明。” 这件事虽没让他拿回 91 元,却让他成了 “消费维权达人”,用自己的经历帮助了更多人。 信源:上海一消费者称花91元买一根甘蔗,口感与普通甘蔗并无太大区别,商家:非普通品种,9.9元一斤,口感更软嫩 大象新闻2025-11-03 17:05: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