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喂宝宝安眠药上夜班”的妈妈,骗了所有人。 看到帖子时,我手都抖了。她说家里只剩两百块,夜班没人看孩子,只能给孩子喂安眠药。那句“妈妈只能对不起你了”,像根针扎进心里。多少人连夜转发,生怕孩子真出事。 结果呢?全是编的。就为蹭流量。 警方调查时发现——她穷是真的。妇联证实,她确实困难,之前就接受过救助。她编了个最刺眼的故事,因为知道只有“单亲妈妈+安眠药+婴儿”这种配方,才能炸出流量。 这就像有人大喊“着火啦”,结果只是想要你回头看他一眼。你气得想骂人,可一看他身后破败的家,话又卡在喉咙。 我们身边不缺这种“情绪爆款”。上次还有个视频,说女儿跪着求爸爸别赌了,后来也被扒是演的。每次我都第一时间心疼,转完才发现,情绪又被收割了一轮。 现在想想,真正的问题不是她撒谎,而是——为什么有人必须靠撒谎才能被看见? 她所在的社区有帮扶,显然没覆盖到她深夜无人看娃的焦灼。想象一下:深夜,孩子哭得撕心裂肺,手机亮着都是催租信息,而唯一能来钱的工作要求现在就到岗。那种窒息感,比谎言更真实。 信任像张纸,揉皱了再抚平,总有痕迹。下一个真正需要帮助的母亲呼喊时,我们还会不会信? 这件事最扎心的不是骗局,而是——她用假伤口,揭开了真痛苦。 流量不该是救命稻草,社会支持网才是。 我们需要更敏锐地识别真实苦难,也要让帮助的通道更宽、更及时。别让下一个母亲,在绝望时只剩“编故事”这一个选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