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解放军王牌部队,日自卫队校官来华交流,当面给日秀肌肉?   这项目可不是临时

幻竹论明渊纪事录 2025-11-07 12:24:44

参观解放军王牌部队,日自卫队校官来华交流,当面给日秀肌肉?   这项目可不是临时起意的 “展示会”。当年由日本笹川和平财团和中国国际战略学会牵头,初衷特实在:让两边的中层军官互相认认门,别哪天在东海、台海遇上了,因为 “不了解” 闹出误会。   中间确实磕磕绊绊:2012 年日本搞钓鱼岛 “国有化”,交流直接停了 6 年;2020 年疫情来了,线下没法走,就改成线上开视频会,硬是没让这根线断了。   2023 年 7 月恢复线下交流时,日本代表团 13 人来了中国,不光看了北部战区海军的 “哈尔滨” 号驱逐舰,还去了东部战区空军航空兵 83 旅,跟中方军官坐下来聊训练、聊装备,全程没搞啥 “特殊展示”。   反过来,咱中国军官去日本也一样,2024 年 5 月 20 名校官访日,把航空自卫队小牧基地、海上自卫队舞鹤基地都逛了个遍,日本那边也没藏着掖着。   截至 2023 年 9 月,165 名日本军官来过中国,248 名中国军官去过日本,这往来密度,比街坊串门还勤,哪有 “亮肌肉” 只亮一边的道理?   有人可能纳闷:为啥非得派校级军官?这就得说军队的 “层级门道” 了。校级军官多是师、团、营级的骨干,上承战略决策,下接部队执行,说白了就是 “军队的中坚力量”。现在让他们互相看部队、聊想法,不是让他们挑刺儿,是让这些 “未来的将军们” 心里有本明白账。   军事专家张军社说得实在:“年轻军官代表着两国武装力量的未来。” 你想啊,要是两边的中层军官天天听着 “对方很危险” 的传言,真到了海上相遇、空中伴飞的时刻,很容易因为紧张搞出误判。   但要是他们见过对方的训练流程,聊过 “怎么避免擦枪走火”,真遇上事儿反而能多份理性。   2024 年 12 月国防部发言人吴谦也提过,日本中青年军官访华时,专门去军事科学院跟中国军官座谈,核心就是 “交换危机管控的想法”。 今年 7 月日本就想来访华,结果中方直接以 “无法安排日程” 拒了。为啥?那会儿日本防卫大臣刚喊完 “台海对日本至关重要”,修宪派还在鼓噪 “自卫队要突破限制”,两边氛围正僵着 —— 这种时候搞交流,很容易变成 “各说各话”,还不如先冷一冷。   直到 10 月底,中日领导人在韩国碰了头,都觉得 “再僵着不行,得有个沟通的道道”;11 月初防长在马来西亚见面,明确说 “要推进各层级对话”,这才把代表团的行程敲定下来。   这背后其实是个硬道理:越是关系紧张,越得留沟通的口子。现在东海的渔船纠纷、台海的局势变化,还有日本跟着美国搞的军事合作,哪一样都可能擦出火花。   就像俄罗斯卫星网说的,日本自己都承认,派团来华就是为了 “全力避免意外冲突”。   解放军敞开基地门,不是要 “吓唬日本”,而是要让他们亲眼看看:中国军队有维护利益的实力,但更想通过沟通解决问题;日本愿意来,也是心里清楚,真撕破脸对谁都没好处。   当然了,说不是 “亮肌肉”,不代表咱藏着掖着。这次日本军官要去的 “王牌部队”,确实有拿得出手的东西 —— 比如之前让外宾看过的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那精准的编队飞行不是花架子,是实战化训练的硬底子;海军基地里的现代化驱逐舰,雷达、导弹都是真家伙。但这不是 “刻意展示”,而是军事交流的 “常规操作”。   2012 年钓鱼岛危机时停了,但 2018 年还能重启;2020 年疫情挡路,就改成线上聊;2025 年 7 月被拒,11 月还能再安排 —— 这说明两边都清楚,军事交流不是 “关系好时的点缀”,而是 “关系差时的保险”。   现在的中日关系,就像走钢丝:一边是东海、台海的现实分歧,一边是经济、文化的深度绑定;日本既要跟着美国搞 “印太战略”,又不敢真跟中国撕破脸;中国既要维护核心利益,又得给地区稳定留空间。   这种时候,校级军官的交流就像 “润滑剂”—— 让那些将来要操盘军队的人,早早就明白 “对抗没好处,合作才明智”。   所以别再盯着 “亮肌肉” 瞎猜了。日本校官来华看部队,本质上是给紧张的中日关系 “踩踩刹车”,给可能的误判 “装个警报器”。   解放军敞开大门,不是要炫耀什么,而是要传递一个简单的道理:实力咱有,但更想好好过日子;要是真有人想搞事情,咱也不怕 —— 这比单纯 “秀肌肉” 的格局,大多了。

0 阅读:11

猜你喜欢

幻竹论明渊纪事录

幻竹论明渊纪事录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