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前陆军副总司令刘湘滨,在接受赵少康采访时说:台湾是一个岛,制空权、制海权是关

山河又月明 2025-11-07 14:11:57

台湾前陆军副总司令刘湘滨,在接受赵少康采访时说:台湾是一个岛,制空权、制海权是关键,台湾没有这方面的优势,如果打地面战,战场在台湾,损失会非常大! 刘湘滨提到的台湾地理防御短板确实戳中了要害,这事儿压根不用往深了扒,光看台湾那点家底和地形就一目了然。台湾本岛面积才35788平方公里,南北长394公里,东西最宽处不过144公里,这点地盘搁大陆也就半个地级市大小,所谓的“战略纵深”说白了就是自欺欺人,往前冲两步就到海边,往后退两步还是海边,根本没地方腾挪。 先说说制空权这事儿,台军手里总共就386架战术歼击机,里面还有60架老旧的F-5E/F,这些飞机年纪比不少飞行员都大,真要动起手来能不能顺利起飞都得打问号。 剩下的145架F-16A/B和55架“幻影-2000-5”看着唬人,可架不住数量实在太少,而且配套的空空导弹总共才2220枚,平均下来每架飞机摊不上6枚,打一轮空战就得回家挂弹,这间隙早被人端了老巢。 更有意思的是,台军宝贝得不行的200枚“爱国者-2”导弹全堆在台北及其郊区,跟摆地摊似的集中部署,只要被盯上,一波火力覆盖就能让整个防空系统瘫痪。 关键是他们的雷达还存在致命漏洞,台湾海峡最窄处才130公里,人家导弹刚从大陆这边点火升空,处于初始飞行阶段时,台军那些探测距离几百公里的雷达根本捕捉不到,等雷达有反应,导弹可能都快落地了。 所谓的“台湾之盾”计划看着热闹,专家早说了面对饱和攻击根本不管用,建盾的成本还是攻矛的几十倍,纯属给美国军工集团送钱,最后只能被财务压力拖垮。 制海权的情况更糟,台军海军撑场面的就4艘“基德”级驱逐舰,带着140枚“标准-2”防空导弹,剩下的都是“诺克斯”“成功”级这些老旧护卫舰,手里的“标准-1”和“海响尾蛇”导弹加起来才380枚。 这些军舰大多是上世纪的产物,雷达和武器系统早就跟不上现代海战节奏,更别说应对航母编队和远程反舰导弹了。 自家造的装备更不靠谱,号称“海防重器”的“海鲲号”至今还有两项关键系统没调校好,没法下水,“云豹”装甲车、“雄风三型”导弹之类的常客出事故,要么抛锚要么炸膛,指望这些玩意儿守海疆,跟拿玩具枪挡子弹没区别。 没有制海权,台湾的海上补给线就是明晃晃的靶子,一旦被切断,岛上的武器、燃油、粮食撑不了多久,到时候不用打地面战就先乱了阵脚。 再看看岛屿作战的前车之鉴,1982年的马岛战争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当年阿根廷军队占着马岛,制空制海权同样拉胯,飞机性能不如英军,投下的炸弹40%都没爆炸,没法阻止英军登陆。 等英军上岸站稳脚跟,兵分两路推进,阿军因为没有纵深可以依托,防线被突破后根本没法组织有效支援,只能放弃外围退守首府,最后硬生生被围到投降。 台湾的情况比当年阿根廷还不如,马岛好歹还有2万多平方公里,台湾本岛看着大,但东西方向最窄处就那么点距离,一旦防线被撕开缺口,对方装甲部队顺着公路推进,用不了几天就能从台南打到台北,中间连个能像样抵抗的地理屏障都没有。 台军总说东部山区能藏军事设施,可那些地方的交通通道本来就少,苏花公路平时下雨都能塌方,战时只要炸断几座桥梁、摧毁几个隧道,藏在山里的部队就成了瓮中之鳖,既收不到补给,也没法往其他地方调动,只能坐以待毙。 更要命的是现代战争早就不是靠地形藏猫猫的时代了,台军那些藏在山区的雷达站、弹药库,就算伪装得再好,也躲不过精确制导武器的打击。 现在的导弹能顺着GPS信号钻山洞,就算把指挥部建在地下几百米,人家也能算准坐标往下砸钻地弹。没有制空权掩护,地面部队连集结都不敢,只能化整为零躲起来,可这么一来更没法形成战斗力,只能被逐个清剿。 刘湘滨说地面战损失会非常大,这话一点没夸张,战场在自己家里,不管是导弹轰炸还是装甲推进,毁的都是台湾自己的房子、公路、工厂,打输了一塌糊涂,就算撑几天,最后买单的还是普通老百姓。 台军自己也清楚这些问题,所以才玩命买美国武器,一会儿要升级F-16,一会儿要搞“天弓-3”导弹,可这些装备要么是别人淘汰的旧货,要么是没经过实战检验的半成品,花了几百亿美元,连个像样的防空网都没织起来。 说到底,台湾那点地理条件,根本撑不起所谓的“防御体系”,狭长的形状、有限的纵深、脆弱的交通线,再加上不靠谱的武器装备,制空制海权没指望,地面战更是开门揖盗,这些短板凑在一起,就算想守也没地方使劲。

0 阅读:420

猜你喜欢

山河又月明

山河又月明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