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东营,男子准备给即将结婚的朋友包个红包,就去银行取现金,然而,柜员上来就发起三连问:什么用途?准备买什么?上个月有人给你转了一笔钱,这钱是什么钱?男子明确告诉柜员,自己取款低于5万,没有义务说明用途,可柜员却说,按当地规定,取1万以上必须告知,否则办不了,男子只好说这钱是拿去给朋友包红包的,原以为解释完就能取钱了,谁知柜员竟说已经反映给反诈中心,需要等警方过来核实…这让男子十分郁闷。 东营某银行柜台前,执业律师周筱赟气得说不出话。 他专程来取不足 5 万现金,给挚友婚礼包红包,没成想陷入一场 “拉锯战”。 年轻柜员抬头就抛来第一个问题:“你取这钱干啥用?” 周律师愣了下,没多想:“给朋友结婚包红包。” “具体消费项目是什么?” 柜员追问不放。 没等他回应,第三个问题又砸过来:“上月你有笔小额转账,钱是哪来的?” 这下周律师不淡定了,作为法律工作者,他门儿清规矩。 “根据规定,5 万元以下现金取款,不用说明用途啊!” 他直接亮明法律依据。 可柜员丝毫不让步,语气很坚决:“我们这儿有要求。 取现超过一万元,就必须接受问询,这是反诈中心的规定。” 一场普通的取款业务,瞬间变成理念冲突。 周律师觉得,银行这是把所有客户都当成潜在嫌疑人,逼着人自证清白。 无奈之下,他反复解释是给朋友的结婚贺礼。 更让他错愕的是,柜员说已经联系了反诈中心,得等警方到场核实才能取款。 这事被媒体报道后,很快引发全网热议。 涉事银行赶紧出来解释,不是针对周律师个人。 相关负责人说,东营所有金融机构都执行同一标准。 这是当地反诈联席会议的统一部署,银行得守住资金流出的最后一道防线。 “现在诈骗分子太狡猾,总教唆受害人编合理用途。 我们只能多维度核实,才能保护储户的财产安全。” 银行方面这样辩解。 反诈中心工作人员也补充说明。 银行发现异常交易时,确实有核查义务,但具体操作标准没统一规定。 通常会结合账户流水、客户行为等多重因素判断。 如果明显可疑,才会启动警银联动,让专业人员介入劝阻。 法学界也跟着讨论起来,多位法律专家表示。 反诈工作和个人隐私保护之间,得找到平衡点,不能偏废。 中国政法大学一位教授说,金融机构要履行反洗钱义务。 但也得遵循比例原则,不能过度收集个人信息,更不能随意预设客户是嫌疑人。 其实类似的取款问询,全国各地执行尺度差很多。 有些诈骗高发地区管控严,有些地方则相对宽松。 这也暴露了当前反诈的现实困境: 既要保护公民合法权益,又要有效遏制电信网络诈骗,难度确实不小。 网友们的看法也分成两派,吵得不可开交。 一派支持银行:“现在诈骗太多了,严一点才能防骗,支持反诈!” 另一派觉得过分:“取自己的钱还要被查户口?这也太不尊重人了。 难道花自己的钱,还得向银行报备?” 周律师的遭遇虽是个案,却戳中了很多人的痛点。 数字时代支付监管越来越严,安全和便利、监管和权利该怎么平衡? 这需要金融机构、监管部门和公众一起探索。 就像业内人士说的,最好的反诈措施。 应该是既守住百姓的钱袋子,又护住每个人的隐私权。 你取现金时被银行问过用途吗? 觉得银行的做法合理还是过分?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信息来源:大河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