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联合国安理会气候与安全问题公开会上上演了一出好戏。美国代表两次发言,一边把中国描述成“污染源”,一边吹嘘自家环境政策是“楷模”。这场面,像极了考试作弊的学生反告认真复习的同学“不努力学习”。 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耿爽当场两度起身,用事实啪啪打脸。他列出一组关键数字:中国有14亿人口,GDP全球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年均超过30%,但人均碳排放量在世界上并不处于高水平。反观美国,不仅是全球历史累计排放冠军,人均碳排放也常年位居世界首位。 更讽刺的是,美国是全球气候治理的“退群专业户”。他们先是称气候变化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骗局”,接着两度退出《巴黎协定》,堪称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合作的“最大障碍”。这种“我犯错我有理”的架势,着实让人大开眼界。 而中国呢?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降低了48.1%,非化石能源占比已达15.3%,超额完成2020年气候行动目标。全球新增绿化面积的四分之一来自中国。这些实打实的成绩,不是靠嘴皮子吹出来的。 西方某些势力操控环保话语权的手段越来越隐蔽。他们通过一些看似中立的气候类NGO和西方媒体唱双簧,创造出一套“神奇”的算法,把中国放到与发达国家同一标准下评测。结果可想而知——中国的减排计划被贴上“严重不足”的标签,而曾经退出《巴黎协定》的美国,只得到“不足”的评价。 这种算法只关注一个国家说了什么,却忽视它能做什么、做过什么。好比一个经常旷课的学生,承诺下次考试要拿满分,老师就给他点赞;而一个天天熬夜复习的学生,因为目标定得谨慎,反而要被批评。 围绕碳排放的争论,本质上是一场关于发展权的博弈。丁仲礼院士曾发出灵魂拷问:“中国人是不是人?为什么同样的一个中国人就应该少排?” 这个问题至今仍振聋发聩。 美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完成了城镇化,家家户户过上了夏有空调冬有暖气的舒适生活。如今,中国还有不少人期待冬天能暖和点,家乡能通高铁,能住上更宽敞的房子。这不是过分的要求,这是基本人权。 面对美国的无端指责,中国选择用行动说话。中国构建了完整的“1+N”政策体系,扎实推进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截至2025年上半年,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已超过21.59亿千瓦,占全部发电装机的比重约59.2%。 更令人惊叹的是,中国风电、太阳能发电累计装机容量已达到16.8亿千瓦,提前六年多实现向国际社会承诺的装机容量目标。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中国企业的转型努力和普通百姓的生活方式改变。 全球气候治理不是美国政治斗争的秀场。2017年特朗普宣布退出《巴黎协定》时,就有专家预测这将使全球减排目标面临巨大挑战。果不其然,美国的退出不仅给全球减排努力泼了一盆冷水,还产生了不良的示范效应。 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2025年1月20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又发布行政令,再次退出《巴黎协定》。理由是协定“没有反映其价值观”、“浪费美国纳税人的钱”。这种将国际协定当作厕纸,用完了就扔的行为,简直是把全球气候治理当儿戏。 中国的环保之路充满智慧。它没有照搬西方模式,而是探索出一条符合国情的绿色低碳发展道路。从南水北调工程到京津风沙源治理,从新能源汽车推广到绿色工厂建设,中国正在用实际行动证明,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可以并行不悖。 截至2024年,中国森林覆盖率超过25%,林草年碳汇量超过12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居世界首位。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在中国加快形成,超过60%的消费者在以旧换新活动中选择购买新能源汽车。这些成就,不是靠指责别人得来的,是靠脚踏实地干出来的。 面对美国的气候指责闹剧,国际社会心明眼亮。耿爽代表说得好:“围绕气候变化问题,谁在采取行动、谁在推卸责任,谁在寻求合作、谁在无理搅局,大家看得清清楚楚。” 气候变化是全人类的共同挑战,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国际社会需要的是团结合作,而不是指责推责;是实际行动,而不是空头支票。美国有功夫编排中国的不是,不如先履行自己的责任,为全球气候治理做点实实在在的贡献。 毕竟,地球不会因为谁的声音大就偏向谁。当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频发时,它不会区分这是美国人的海岸线还是中国人的家园。气候治理需要的是实际行动,而不是政治表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