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切尔夫人在一次演讲中提起中国:“你们根本不用担心中国,因为中国在未来几十年,甚

诺原论楚翊许 2025-11-07 23:20:26

撒切尔夫人在一次演讲中提起中国:“你们根本不用担心中国,因为中国在未来几十年,甚至一百年内,无法给世界提供任何新思想。” 1982年的深秋,时任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伦敦议会大厦公开演讲中,对中国留下了这样的判断:“你们根本不用担心中国,因为中国在未来几十年,甚至一百年内,无法给世界提供任何新思想。” 在那个冷战尚未结束的年代,这样的看法在西方并不少见,他们觉得中国只是个只会模仿西方、文化上停滞不前的国家。 但都知道中国从来不是没有思想创造力的国度。就说造纸术吧,汉朝蔡伦改进工艺后,这种轻便的书写材料先传到中亚,再通过阿拉伯商人带到各地。 751年怛罗斯战役后,被俘的中国工匠把造纸手艺带到了撒马尔罕,后来又传到巴格达,直到1109年欧洲才出现最早的纸质文献,比中国晚了一千多年。 没有方便的纸张,就难有大量书籍流传,后来的启蒙运动恐怕也会少了重要的载体。还有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哪一样没改变世界? 指南针让欧洲的船队敢闯远海,开启了大航海时代;火药把冷兵器战争变成了火器对决;活字印刷让知识不再被少数人垄断,为文艺复兴帮了大忙。 这些技术背后,是中国人凡事讲“实用”“见效”的思维方式,这本身就是一种影响深远的思想。 制度上的智慧也早有输出,秦汉时中国就有了成熟的文官体系,隋唐的科举制更是打破了贵族世袭,凭学问选官员。 19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改革时,专门派人研究科举制,想在印度殖民地用上这套方法。西方思想家们也把中国这套制度当成理性官僚体系的榜样,这其实就是一种思想的传播。 撒切尔夫人的判断,忽略了中国文明一脉相承的韧性,也没看到中国思想“在实践中沉淀”的特点。 改革开放后,中国没有照搬西方或苏联的模式,而是走出了一条“边调试边前进”的路。这种探索本身,就藏着新的思想种子。 进入21世纪,变化看得更清楚了,2013年,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十多年来被越来越多国家认可,成为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共识。 同年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不只是修公路、建铁路,背后是“共建共享”的发展想法,这源自中国儒家的“大同”理想。 到现在,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都签了合作文件,成果实实在在。 应对全球性问题时,中国的思路也越来越受重视。全球发展倡议框架下,已经开展了1100多个项目,项目库里实施了超过600个,帮着不少国家解决了发展难题。 就像乌干达的土壤退化问题,中国通过合作项目提供设备、教技术,当地农户的种地能力明显提高。 在联合国气候大会上,中国也常常协调各方,推动达成共识,连阿联酋的专家都承认中国是大会成功的重要力量。 法国前总理拉法蘭说过,在全球治理遇到障碍的时候,中国提出新思路是正确的,合作多了,紧张就少了。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也说,中国是多边主义的重要支柱,在塑造和平秩序上作用关键。 这些评价,恰恰回应了四十多年前撒切尔夫人的判断。 如今,四十多年过去了,中国没有停留在模仿别人的阶段,而是用“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发展倡议”这些理念,给世界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 思想的影响力从来不是单向的,就像中国古代的技术和制度曾启发世界,现在中国的新倡议也在丰富全球治理的思路。 世界的思想版图上,新的坐标正在慢慢出现,而开放包容地看待这些变化,正是文明进步的道理。 主要信源:(光明日报——中国智库“再出发”:要产出思想,也要国际发声)

0 阅读:51

猜你喜欢

诺原论楚翊许

诺原论楚翊许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