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60年代,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曾建成全球首座熔盐堆,却因无法解决高温熔盐对反应堆容器的严重腐蚀问题,最终将这项技术封存。几十年后,这项被西方视为“死胡同”的前沿科技,在中国甘肃武威的戈壁滩上焕发新生。2011年,中国科学院启动“未来先进核裂变能——钍基熔盐堆”先导专项,一场长达十余年的攻坚就此展开。科研团队将材料突破作为首要任务,从数千种合金成分中筛选方向,通过计算机模拟与千小时级高温腐蚀实验反复验证,最终自主研发出具备抗氟化盐腐蚀、抗辐照损伤、抗热疲劳性能的“三抗”镍基合金,成功造出能长期承载高温熔盐的“锅”,彻底破解了制约该技术发展的核心瓶颈。 依托这一关键材料突破,全球首个2兆瓦液态燃料钍基熔盐实验堆在武威建成并实现满功率运行。该堆采用液态燃料、常压运行,从根本上避免了高压爆炸与堆芯熔毁风险。更令人称道的是其“冷冻塞”安全机制:一旦温度异常,塞子自动熔化,燃料盐在重力作用下迅速排入应急储存罐,实现物理停堆,真正实现“本质安全”。不仅如此,1吨钍释放的能量相当于350万吨煤,而我国钍储量居世界第二,且多与稀土伴生,资源禀赋得天独厚。这座实验堆不仅稳定发电,更探索利用其700℃高温余热开展制氢、海水淡化、化工供热等多能联供,构建低碳复合能源系统。 面向2035年建成百兆瓦级示范堆的目标,我国正持续推进高温换热管、密封结构、燃料元件包壳等关键材料攻关。一旦技术全面成熟,钍基熔盐堆将不再只是实验装置,而将成为可模块化复制、可对外输出的先进能源平台,标志着中国在第四代核能领域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这场始于戈壁的能源革命,正在重新定义未来的能源图景。
既然央视新闻都播报了,那么很可能传闻就是真的。钍基熔盐核反应堆,应该就是004
【13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