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中国时报》今日社论写道:“不反对‘自主统一’,反对‘胁迫统一’,应该是台湾

易云的世界 2025-11-08 17:38:12

台湾《中国时报》今日社论写道:“不反对‘自主统一’,反对‘胁迫统一’,应该是台湾社会向对岸乃至国际传递出的共识和信念。 ‘自主统一’,指的是‘应由台湾人民自主认同和支持两岸统一’,这和‘民主统一’的区别在于,两岸乃至全世界对民主内涵都各有认知,往往沦为鸡同鸭讲。 台湾《中国时报》头版社论引发热议,其核心逻辑令人玩味:既反对大陆"胁迫统一",又主张台湾应"自主认同统一"。 这种看似矛盾的表述,实则暗藏玄机。就像2016年蔡英文当局提出"维持现状",结果导致两岸直航停摆、农产品滞销。如今《中国时报》的"自主统一论",是否正在重复历史错误? 翻开历史档案,郑成功收复台湾时带去的不仅是军队,还有中原的农耕技术;1945年台湾光复时,陈仪将军宣布"台湾同胞重归祖国怀抱"的欢呼声犹在耳畔。 但民进党当局正在系统性地抹除这些历史记忆——台南郑成功雕像基座下的"开台圣王"刻字被酸蚀,台北孔庙的祭孔大典不再诵读《论语》选段。 看看台湾电力公司的最新公告:全台限电预警从每年30天延长到90天。而福建正在建设第四条对台输电线路,设计输送能力是现有线路的3倍。 当台湾民众在便利店抢购卫生纸时,大陆纸业集团已具备年产200万吨再生纸的能力——足够供应台湾市场两年需求。 半导体产业的危机更触目惊心。台积电3纳米厂每小时需要3.6万吨超纯水,其中70%来自大陆供应。但民进党当局宁可让农民用雨水灌溉,也要把农业用水转给半导体。 结果2025年台湾香蕉滞销量同比暴增210%,屏东农民在街头摆摊时,背景里是厦门港的万吨巨轮正在卸货。 美国智库"2049计划研究所"最新报告显示,台湾对美军购溢价率高达40%,相当于每买一架战机就要多花1.2亿美元。 更讽刺的是,当台湾还在为美制装备焦头烂额时,大陆半导体产业已崛起为全球霸主,台积电市值超过五千亿美金,足以组建三支航母战斗群。 新加坡前外长杨荣文在台北论坛上的发言值得玩味:"台湾只是美国用来对付中国大陆的可牺牲棋子。" 数据显示,2025年台湾年轻人网购大陆商品占比达63%,但官方统计仍坚称"两岸无经贸往来"。 《开罗宣言》原件上赫然写着"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但某些政客现在连"中国"二字都要用引号括起来。 台南孔庙的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每一处都刻着中原工匠的印记。但民进党当局最近修改教科书,把"中国史"改成"东亚史"。 这种文字游戏让人想起1996年台海危机后,美国军工股涨了23%,台湾花的钱,最终进了华尔街口袋。 在桃园科技园区,某半导体企业老板算过一笔账:如果两岸直航恢复,物流成本能降低35%,但民进党当局要求所有赴大陆包机必须经第三地中转。 结果就是,台积电工程师每周要花8小时在桃园机场转机,而深圳科技园的同岗位员工,每天能多睡两小时。 更现实的案例来自金门。当金门县长陈福海提出"共享厦门新机场"时,岛内绿营立即跳出来指责"矮化台湾"。 但数据显示,2025年经金门往来两岸的旅客已突破200万人次,其中70%是大陆游客。这些游客在金门购买的高粱酒,最终都通过平潭港运往大陆市场。 从甲骨文的"台"字到今天的简体汉字,从郑成功的水师战船到福建舰航母战斗群,中华文明的传承从未间断。 最让人心痛的是台南郑成功祖庙。每年祭典时,主祭官都会念诵"开台圣王"的功绩,但民进党当局却将"开台"解释为"开发台湾"。 这种刻意切割历史的行为,就像明明吃着福州鱼丸,却硬要说海鲜来自日本北海道。 《中国时报》社论中提到的"自主统一",看似给台湾民众戴上自主选择的光环,实则回避了根本问题:没有中国主权,何来统一主体?就像香港回归前,英国殖民者也曾鼓吹"代议政制",但最终还是要回归祖国怀抱。 站在历史长河中回望,郑成功收复台湾时带去的不仅是军队,还有中原的农耕技术;日本殖民时期留下的不仅是铁路,还有现代化的教育体系。 如今台湾某些政客却沉迷于"去中国化"的幻觉,就像用放大镜寻找大海里的盐粒,却看不见整片太平洋。 当大陆高铁穿过武夷山隧道时,台湾同胞应该明白:这不是地理的阻隔,而是人心的距离。从平潭到台北的海底隧道规划图早已完成,只是需要两岸共同铺下第一块基石。 毕竟,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会拒绝血脉相连的亲人回家。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欢迎来评论区聊聊。

0 阅读:0
易云的世界

易云的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