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怪德国最近对华这么硬气,原来是因为工厂集体来中国扎堆!德国把好几个国家级重点实

春秋说史 2025-11-09 10:11:03

难怪德国最近对华这么硬气,原来是因为工厂集体来中国扎堆!德国把好几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搬到了中国,而且是整个团队带家属过来的! 德国最近在对华政策上调子挺硬,可看企业的动作,完全是另一回事。 近 17.6 万家德企正扎堆往中国跑,把这里当成核心市场和战略基地,速度前所未有。 别以为只有巴斯夫、大众、宝马这些巨头在动。 像模德机床这样的百年老厂,都直接把中国总部搬到了成都东部新区。 之前成都一场德国企业投资活动,一下子签下 40 多个项目。 总金额超 170 亿元,德企对中国中西部的产业环境,信心足得很。 为啥德企宁愿 “用脚投票”?德国国内的经营环境实在让人头疼。 能源危机让工业电价飙涨,化工、机械这些德国优势产业,日子越来越难。 本土生产利润薄得可怜,不少企业撑不下去。 再加上政坛不稳定,政策变来变去,能源转型、环保要求没个准信。 企业想搞长期投资都没发规划,反观中国,优势一眼就能看见。 稳定的电力供应,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从原料到高端部件都能配齐。 对德系车企来说,中国更是离不开的市场。 大众近 40% 的全球营收来自中国,奔驰、宝马的高端电动车,都先在中国验证技术。 现在的中德合作,早就不只是简单建厂了。 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和山东大学建了联合实验室,科学家带着团队和家属长期驻扎。 围绕生物医药搞原创研究,不是走个过场,而是深度扎根。 江苏太仓的德企产业园、佛山的智能制造集聚区,都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德企对中国的创新潜力,也越来越认可。 中国德国商会调查显示,92% 的在华德企打算继续深耕,一半以上要在两年内扩大投资。 还有 44% 的企业觉得,中国作为创新市场的吸引力越来越强。 博世和宁德时代一起研发下一代电池,巴斯夫湛江基地成了全球绿色化工标杆。 以前德国多是输出技术,现在是和中国科研力量一起开发、一起升级。 中国的数字化、智能化发展速度,刚好和德国精密制造互补,效果翻倍。 德国政客的 “强硬姿态”,更多是说给国内舆论听的。 企业做事只看实际利益,中国有庞大市场、稳定政策,还有全链条配套。 55% 的在华德企都认为,中国企业在不少行业已经是或即将成为创新领导者。 这种认知变化,正在重塑双方的合作模式。 全球产业链重构的当下,政治话语可以摇摆,但产业利益不会说谎。 德国制造业往中国转移,不是什么 “撤退”,而是最合理的产业配置。 中国靠开放和体系优势,成了全球制造与创新的新支点。 德国通过深度绑定中国,拿到了未来发展的确定性。 所谓的 “对华强硬”,在实实在在的互利共赢面前,根本站不住脚。 中德合作的底色,从来都是产业需求和技术互补,这才是最坚实的基础。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0 阅读:1368
春秋说史

春秋说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