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江姐儿子定居美国,记者问他为何不回国?他的回答很现实。 2019年,重庆大学一间报告厅内,83岁的彭云拄着拐杖站上讲台,台下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这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是美国知名高校的退休教授,更是革命烈士江竹筠的儿子。 他开口的第一句话,就让全场安静下来:“我今天讲的不是自己,是我母亲用生命教会我的事。” 1920年,江竹筠出生在四川自贡一个贫苦家庭。 1939年,19岁的她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以教师身份为掩护,在重庆等地开展地下工作,联络同志、传递情报的脚步从未停歇。 1943年,她与地下党员彭咏梧结为革命伴侣,两人并肩穿梭在重庆的街巷里,把情报藏在发髻、书本中,在敌人眼皮底下完成一次次联络任务。 1948年1月,彭咏梧在武装斗争中牺牲,江竹筠赶到时,只摸到丈夫冰冷的手,她咬着牙没哭,转身就接手了丈夫未完成的武装起义组织工作。 同年6月,叛徒的出卖让她落入敌手,被关进重庆渣滓洞监狱。 老虎凳、辣椒水、竹签钉指,敌人的酷刑轮番上阵,她的手指被钉得血肉模糊,却始终只说“不知道”。 狱友劝她认了吧,她摇头:“竹签子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 1949年11月14日,重庆解放前夕,她被特务杀害,年仅29岁。 牺牲前,她用烧焦的棉花灰当墨水,在草纸上给三岁的彭云写遗书:“云儿要好好长大,莫忘了读书,将来帮着国家站起来。” 彭云跟着外婆长大,母亲的遗书被他夹在课本里,翻到纸页发黄。 别的孩子玩耍时,他在煤油灯下做题,外婆说“你妈在天上看着呢”,这句话成了他学习的动力。 1965年,19岁的彭云以四川省高考状元的成绩,考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选了当时最冷门但国家急需的计算机专业。 大学四年,他几乎泡在实验室,苏联援助的老旧计算机运行起来噪音刺耳,他戴着耳塞调试程序,常常通宵达旦。 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沈阳一家工厂当技术员,从拧螺丝、看图纸的基层工作做起。 别人下班就走,他留在车间研究设备改进方案,两年后主导的技术革新,让工厂生产效率提升了三成。 1977年,国家恢复研究生考试,31岁的他白天上班,晚上挑灯复习,三个月瘦了十斤,最终考上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研究生。 1979年,他成为首批国家公派留学生,前往美国普渡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临行前,他去了趟渣滓洞,在母亲当年关押的牢房前站了很久,把那封遗书的内容默念了一遍又一遍。 在美国的几十年里,他始终没忘母亲的嘱托。 博士毕业后,他留在高校任教,却坚持每年回国讲学,把国外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国内学生。 他牵头促成中美多家科研机构合作,帮国内引进核心技术;翻译的十余本计算机教材,成为高校经典教材。 有人质疑他“不回国就是不爱国”,他不辩解,只是默默在四川捐建了两所“竹筠小学”,用母亲的名字让更多孩子有书读。 彭云的儿子彭壮壮,从小听着祖母的故事长大。 他踩着父亲的脚印,考上哈佛大学,又在普林斯顿大学拿到博士学位。 毕业时,美国多家顶尖企业抛来橄榄枝,他却毅然回国,进入人工智能领域。 他说:“祖母让国家站起来,父亲让国家强起来,我要让国家跑起来。” 他带领团队攻克多项技术难题,研发的人工智能算法,成功应用在智能制造领域。 如今彭云已88岁高龄,退休后定居北京,仍坚持每月去高校做一次讲座,偶尔还会去渣滓洞,给参观的年轻人讲述母亲的故事; 彭壮壮仍在人工智能领域深耕,带领团队推动技术成果转化,他主导的多个项目已实现产业化,为相关产业发展注入动力。 主要信源:(央视网——江姐之子在美国:母亲的遗愿我只做了一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