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到底有没有张之洞?御史个人观点认为他不是,理由有三条。 曾国藩生

哈皮的高高 2025-11-09 23:12:05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到底有没有张之洞?御史个人观点认为他不是,理由有三条。 曾国藩生于1811年湖南湘乡一个普通书香人家,从小埋头苦读儒家经典。道光十八年他考中进士,进了翰林院,当上编修。咸丰二年太平军闹事,他奉命回湖南办团练,招了上千乡勇,建起湘军。咸丰四年他带队出征,先在靖港吃败仗,后来转战岳州,重整旗鼓,加强军纪。咸丰十年他拿下安庆,次年升两江总督。同治三年湘军攻克南京,太平军就这么灭了,他因此封一等毅勇侯。曾国藩不光打仗,还推崇理学,影响了后来的官员圈子。 胡林翼1812年出生湖南益阳,也是个书香门第。道光十六年中进士,入翰林院,后来外放贵州当知县,升到安顺知府。咸丰四年调湖北帮忙办军务,带兵打太平军,拿下武昌周边不少地方。咸丰七年他当上湖北巡抚,和曾国藩联手,在九江一线多次击退太平军。胡林翼注重练兵,改革地方行政,但身体一直不好,咸丰十一年就在武昌巡抚任上病故,只有四十九岁。他留下的湘军体系,对清廷控制长江流域起了大作用。 左宗棠1812年出生湖南湘阴,道光十五年中举人,会试三次都没过,就在长沙书院教书。咸丰二年他进湖南巡抚幕府,帮着搞防务。咸丰十年署浙江巡抚,带兵收复杭州等地。同治四年他奉命西征,先平陕西甘肃。同治十三年进新疆,拿下乌鲁木齐等城,封一等恪靖侯。左宗棠推动洋务,办福州船政局,还注重农田水利,在西北屯田安民。他的性格刚直,常和同僚起冲突,但军事上贡献突出。 李鸿章1823年出生安徽合肥,道光二十七年中进士,入翰林院。咸丰三年进曾国藩幕府帮忙。咸丰十一年他组淮军,同治二年拿下苏州,封一等肃毅伯。同治九年当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推动办工厂、建海军。李鸿章外交上签了不少条约,办天津机器局和北洋水师,对清廷现代化有推动,但也招来不少批评。他和曾国藩关系密切,继承了部分湘军传统。 张之洞1837年出生贵州兴义一个官宦家庭。咸丰二年中顺天乡试第一解元,同治二年才中进士,入翰林院。光绪七年外放山西巡抚,后来调两广总督,主政湖广时兴办实业。张之洞推崇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办汉阳铁厂和湖北枪炮厂,还建学堂。他在京师时是清流派骨干,常上奏折议政,但起步晚,没赶上早期的军功。 中兴时期从镇压太平军和捻军后开始,到甲午战争前结束,这段叫同光中兴。张之洞起步早,中乡试第一,但入仕晚,同治二年中进士时,湘军已逼近南京,曾国藩他们早建功立业。他作为新人,没法比。张之洞没参与早期平叛,影响力小。御史观点认为,这让他在中兴初期就落后一大截。 张之洞在北京当官时间长,是清流派代表,光绪七年才去山西当巡抚,从这儿转为地方实力派。主政湖广时接触洋务,办铁厂纱厂,成为干将。但中兴前半段,他主要在北京议论时政,没实际业绩。相比曾国藩他们在前线练兵打仗,张之洞的影响弱多了。御史说,这条理由说明他没赶上中兴的核心阶段。 张之洞是纯文官,没独自带兵打仗,也没建自己的政治军事集团。他非湘系非淮系,在高层面前底气不足。曾国藩有湘军,胡林翼助其控制湖北,左宗棠有楚军,李鸿章有淮军。张之洞靠文职,缺乏军力支撑。御史第三条理由就是这个,让他和中兴四臣没法并列,只能算晚清名臣。 其实中兴四臣的说法,本来就指曾胡左李,他们在太平军时期就联手平叛。张之洞晚了十几年,洋务贡献虽大,但不属于那个特定背景。御史观点接地气,提醒大家历史阶段不能混淆。张之洞粉丝少,可能也因为他没军功,形象不如别人硬朗。 中兴后清廷推洋务,曾国藩在两江总督位上办江南制造局,建机器厂,推动工业。他1872年在南京病逝,尸体运回湖南湘乡安葬。曾国藩身后影响大,他的家训和日记流传广,成了官员学习对象。 胡林翼早逝于1861年武昌,任上病故,遗体运回湖南益阳埋葬。他虽短命,但帮曾国藩稳住湖北,贡献被认可。胡林翼的行政改革,在地方上留了痕迹。 左宗棠收复新疆后当陕甘总督,推动西北开发。光绪十一年病逝福州,尸体运回湖南长沙郊外安葬。左宗棠的西北功绩,让清廷版图稳固,他办的船政局也影响了海军建设。 李鸿章甲午战后签马关条约,备受争议。光绪二十七年在北京病逝,葬安徽合肥。李鸿章推动北洋舰队和洋务企业,对现代化有作用,但外交失败让他名声两极。 张之洞主政湖广兴办汉阳铁厂等企业,推动教育改革。光绪三十五年在北京病逝,尸体运回直隶南皮安葬。张之洞的体用论影响了晚清思想,但没改变清廷衰落。

0 阅读:39
哈皮的高高

哈皮的高高

拖拖拉拉会变成拖拉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