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中国可以快速崛起?英媒分析:离不开这三位 “推动者” 的贡献! 话说上世纪 50 年代,咱中国的航天事业简直是一张白纸。别说造火箭、卫星,就连见过先进航天设备的人都没几个。 当时的西方对中国层层封锁,核心技术半点儿不泄露,就是想让咱永远追不上。关键时刻,钱学森冲破重重阻碍回国了。 这位在美国已经是顶尖航天专家的科学家,放弃了优渥的生活和光明的前程,带着一身本领和满腔热血回到祖国。 他可不是光带着图纸回来的,更带来了先进的航天理念和系统的研发思路。回国后,钱学森牵头组建了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手把手培养出第一批航天人才。 1970 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东方红一号” 成功发射,让中国成为第五个能独立发射卫星的国家,这背后全是钱学森团队的心血。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从神舟飞船载人航天到嫦娥探月工程,从天宫空间站建成到祝融号火星车着陆,中国航天一步步实现跨越式发展。 航天事业是国家发展的 “天花板”,而粮食安全就是国家稳定的 “压舱石”。上世纪 60 年代,中国还面临着严重的粮食短缺问题,不少地方甚至出现饿肚子的情况。 当时有西方专家断言,以中国的耕地面积和技术水平,永远解决不了吃饭问题。但袁隆平不信这个邪,他一头扎进了杂交水稻的研究里。 杂交水稻的研发难度远超想象,袁隆平带着团队顶着烈日在田间地头反复试验,从无数稻穗中寻找天然雄性不育株。 1973 年,他成功培育出 “三系法” 籼型杂交水稻,让水稻亩产量从原来的 300 公斤左右一下子提高到 500 公斤以上。 之后袁隆平没停下脚步,又陆续培育出 “两系法” 杂交水稻、超级杂交水稻,亩产量一路刷新纪录,最新的超级杂交水稻亩产量已经突破 1200 公斤。 截至 2022 年,杂交水稻在我国的推广面积累计超过 90 亿亩,增产粮食超过 10000 亿公斤,直接解决了中国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 更难得的是,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还推广到了全球 40 多个国家和地区,帮助这些国家解决粮食短缺问题。 解决了 “上天” 和 “吃饭” 的问题,还得有足够的国防力量守护成果。冷战时期,国际局势剑拔弩张,核武器是衡量一个国家国际地位的重要标准。 当时美国、苏联等大国都拥有核武器,而中国连氢弹都还没研制出来,在国际上说话没分量,还面临着核威慑。于敏就是在这个关键节点,扛起了研发氢弹的重任。 为了保密,于敏隐姓埋名 28 年,连家人都不知道他具体在做什么。他带领团队从零开始,没有任何国外技术参考,全靠自己摸索。 1967 年 6 月 17 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让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氢弹的国家,而且研发速度远超其他国家。 这颗氢弹的爆炸,彻底改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有了氢弹这张 “护身符”,其他国家不敢再轻易对中国施压,中国也获得了相对和平的发展环境。 其实中国的快速崛起,从来不是某一个人的功劳,但钱学森、袁隆平、于敏这三位科学家,分别在航天、粮食、国防三个最关键的领域,解决了中国发展最迫切的问题。 他们身上的奉献精神、钻研精神,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现在的中国,在高科技领域不断突破,在农业领域持续丰收,在国防领域日益强大,这些都是站在三位 “推动者” 的肩膀上实现的。 英媒的分析说得很对,中国的崛起离不开这三位科学家的硬核贡献,更离不开他们身上那种为国奉献的精神。

用户98xxx83
谢华安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