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中国稀土卡脖子后,老美想用“铜”卡中国的脖子,这个想法的确不错,毕竟中国是真的

薛彤作琴 2025-11-10 15:34:21

被中国稀土卡脖子后,老美想用“铜”卡中国的脖子,这个想法的确不错,毕竟中国是真的很缺“铜”,而且中国对“铜”的需求也非常大,但可惜中国早就看穿了老美的“阴谋”,早就提前做好布局了,所以老美“囤铜”这一招对我们来说已经没用了。 先得说说中国有多缺铜,为啥美国会觉得这招能奏效。铜是工业的 “血管”,从电网建设、新能源汽车到电子设备,都离不开它。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大国,对铜的需求常年稳居世界第一,2024 年中国铜消费量达到 1450 万吨,占全球总消费量的 54%。 可中国自身的铜储量却少得可怜,仅占全球储量的 3.5%,每年国内产量只有 200 万吨左右,剩下的 1200 多万吨都得靠进口,对外依存度超过 80%。 美国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想着通过控制全球铜资源供应、抬高铜价,来给中国制造业施压,甚至想复制之前在芯片领域 “卡脖子” 的套路。今年上半年,美国就联合加拿大、澳大利亚等铜资源大国,加大了对铜矿山的控制,还鼓励本国企业大量囤积铜矿石和精炼铜,试图垄断供应链。 可美国还是低估了中国的应对能力,早在五六年前,中国就开始在铜资源领域提前布局,从海外找矿到再生铜利用,再到技术替代,每一步都踩在了点子上。先说海外资源布局,中国企业这些年在全球铜矿山投资上动作不断,而且不只是简单买矿,而是深度参与开采和冶炼。 比如 2021 年,中国五矿集团收购了秘鲁拉斯邦巴斯铜矿的部分股权,这个铜矿是全球第三大铜矿,每年能产铜 120 万吨,中国通过这次收购,每年能稳定获得 40 万吨铜资源。 还有 2023 年,中国紫金矿业在非洲刚果(金)建成了卡莫阿 - 卡库拉铜矿,这个铜矿的铜储量高达 3400 万吨,是全球最大的未开发铜矿之一,今年已经开始量产,预计每年能给中国供应 60 万吨铜。 截至 2024 年底,中国企业在海外控制的铜矿山产能已经达到 580 万吨,占中国年进口量的近一半,大大降低了对美国主导供应链的依赖。 再生铜产业的崛起,也是中国破局的关键一步。以前中国主要靠进口原生铜,现在则越来越重视 “城市矿山” 的开发 —— 也就是回收废旧电器、汽车、电缆里的铜。2024 年中国再生铜产量达到 420 万吨,占国内铜消费量的 29%,比 2018 年翻了一倍还多。 为了提高再生铜质量,中国还出台了《再生铜产业规范条件》,鼓励企业引进先进的分拣和提纯技术,现在中国再生铜的纯度已经能达到 99.95%,完全满足高端制造业的需求。 比如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比亚迪、蔚来等车企已经开始大量使用再生铜制造电机和电缆,既降低了成本,又减少了对原生铜进口的依赖。美国原本以为能靠控制原生铜卡住中国,没想到中国在再生铜领域已经实现了突破,补上了供需缺口。 更让美国没想到的是,中国还在铜的技术替代上找到了新路径。针对铜价高、供应不稳定的问题,中国科研机构和企业一直在研发铜的替代材料,而且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 比如在电网建设中,中国已经开始用铝合金导线替代传统的铜导线,铝合金导线的导电性能虽然比铜稍差,但成本只有铜的三分之一,而且重量更轻,适合远距离输电。2024 年,中国铝合金导线的用量已经达到 120 万吨,替代了约 80 万吨铜。 在电子设备领域,中国企业研发出了石墨烯导电膜,在部分芯片封装和柔性屏应用中,已经能替代铜箔,不仅降低了铜的用量,还提升了产品性能。这些替代技术的应用,让中国对铜的需求不再是 “非它不可”,美国想靠囤铜施压,自然就没了底气。 美国的 “囤铜” 策略,不仅没伤到中国,反而让自己陷入了麻烦。今年上半年,美国企业大量囤积铜,导致全球铜价一度上涨到每吨 12000 美元,可中国因为有海外矿山和再生铜的支撑,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反而美国本土的制造业因为铜价上涨,成本大幅增加。 比如美国特斯拉公司,今年第二季度因为铜价上涨,每辆汽车的生产成本增加了 1200 美元,不得不提高售价,导致销量下滑。美国的家电企业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不少企业因为铜价过高,被迫推迟了新产品的上市计划。 现在来看,美国想用铜卡中国脖子的想法,从一开始就注定要落空。中国早就跳出了 “被动依赖” 的局面,通过海外布局、再生利用、技术替代,构建了多元化的铜资源供应体系,不再害怕单一国家的垄断和施压。 这也给其他国家提了个醒,在全球化时代,靠 “卡脖子” 来遏制他国发展,不仅不现实,还可能反噬自身。只有通过合作共赢,才能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的健康发展,这才是长久之道。 信息来源: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2024 年中国铜工业发展报告

0 阅读:91

猜你喜欢

薛彤作琴

薛彤作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