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审议中日琉球主权,11月9日,日本知名右翼媒体《产经新闻》刊发社论称,有关言论“无法接受”,还扬言要让“中国政府撤回言论”。 10月9日,联合国大会第三委员会会议上出现了一个不寻常的词汇——"冲绳原住民"。 谈及人权问题时,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孙磊在发言中使用了这个表述,日本代表团随即提出异议。 要理解这种应激反应的根源,得从琉球那段被刻意掩埋的往事说起。琉球可不是什么天生的“日本冲绳”,历史上它本是一个独立的琉球王国,跟中国明清两朝称兄道弟了几百年。 那霸港曾经是东亚最繁华的商港之一,到处立着从中国传去的石狮子“西萨”,博物馆里还供着铸有“以大明为辅车,以舟楫为万国津梁”汉字的“万国津梁”铜钟,俨然一个受中华文化滋养的海洋贸易枢纽。 直到1879年,明治维新后膨胀起来的日本才武力吞并了琉球,强行“废藩置县”,给改名叫了“冲绳”——这名字在日文里本就是“遥远的地方”的意思,从一开始就透着股轻蔑。 清政府当时虽提出抗议,但终究无力回天。这段不光彩的吞并史,成了日本政府一块不愿被触碰的伤疤。 二战结束后,根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这两份奠定战后国际秩序的法律文件,日本的主权被明确限制在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等主要岛屿,其他由日本“以武力或贪欲所攫取之土地”都应被剥夺。 而琉球正在此列。当时琉球群岛由联合国托管,美国代行管理权。然而,冷战格局下,美国为了自身战略利益,在1971年拉上日本私相授受,搞出一个《归还冲绳协定》,把行政权(注意,不是主权)交给了日本。 美国国务院当时还心虚地发了个声明,强调“把施政权归还给日本,毫不损害有关主权的主张”。 这就好比一个仓库的临时看管人,未经真正主人同意,就把钥匙交给了第三方,还嘴硬说“这不影响所有权”。国际法理上,琉球主权归属至今是笔糊涂账,这也是日本人最害怕被深究的软肋。 日本政府对付琉球的手段,概括起来就是“同化加欺压”。吞并后,他们便强制推行日语,禁用琉球语,废除本地信仰,系统性地抹杀琉球的文化根脉。 更绝的是,他们玩了一手“分而治之”,把琉球群岛北部的奄美群岛偷偷划给了鹿儿岛县,这摆明了是万一将来有变,还能给自己留块肉。 等到战后,特别是美国把施政权交给日本后,冲绳更是成了不折不扣的“垃圾桶”。日本本土的政客和民众,一边享受着美军提供的安全保障,一边却把将近70%的驻日美军基地全都塞在只占国土面积0.6%的冲绳。 这种基地密集度是日本本土的上百倍,使得冲绳成了名副其实的“基地之岛”。自从1972年到2021年,驻冲绳美军及相关人员犯下的刑事案件累计超过6100起,其中恶性案件近600起,导致死伤的交通事故更是约有4900起。 但面对这些,日本政府往往只能口头“遗憾”,因为根据《日美地位协定》,美军在日本享有治外法权,作奸犯科后日本法律常常难以制裁。 这就好比一户人家,把最脏最累最危险的活全推给某个家庭成员干,这个成员还经常被外来恶客欺负,而户主不仅不主持公道,反而责怪这个成员不懂事。 冲绳民众的人权和发展权,在这种结构性歧视下被长期牺牲。冲绳县的人均收入长期只有日本全国平均水平的七成左右,儿童贫困率高达30%,大学升学率也远低于其他地区。 这种“糖与皮鞭”的策略——用一点振兴预算做诱饵,迫使冲绳承受沉重的基地负担——自然引发强烈反弹,要求自治甚至独立的呼声日益高涨。 正因为做贼心虚,日本政府对任何提及琉球独特历史和原住民身份的声音都过敏。他们仅勉强承认北方的阿伊努族为原住民,对冲绳人则极力否认,试图用“日本国民”的统一标签掩盖历史上的侵略同化痕迹。 所以,当中国代表在联合国提及“冲绳原住民”时,相当于在国际聚光灯下,直接撕开了日本精心编织的伪装。 这记重锤砸向了两处要害:一是挑战了日本对琉球统治的法理基础,暗示其统治缺乏历史正当性,是基于强权而非公理;二是将日本国内长期存在的、针对冲绳的结构性歧视问题国际化,揭露了其“民主国家”外衣下的双重标准。 日本右翼媒体《产经新闻》气急败坏地要求中方“撤回言论”,却拿不出任何像样的反驳,只能苍白地宣称“绝大多数冲绳居民既不想要独立,也不认为自己是原住民”。 这种说辞,无异于指着被占了家园的苦主说“他觉得这样挺好”。甚至冲绳知事玉城丹尼也委婉地承认,冲绳有着“曾被并入日本、经历战争后被割离、后又返还的独特历史轨迹”,并指出存在“琉球民族”的表述和相关民族议题的讨论。这本身就打了日本政府试图一概而论的脸。 明白了这番背景,再看日本人的激烈反应,就像看一场蹩脚的戏。他们真正害怕的,不是某个词汇,而是这个词背后所牵连出的历史真相、法理缺陷和国内矛盾。 国际社会一旦开始认真审视琉球问题,日本在东亚政治中那点靠着选择性遗忘和双重标准维持的“面子”,恐怕就要挂不住了。



忆度烫伤
在联合国说琉球群岛了?太好了!
往事随风
早该如此本来就不是小日本的
用户10xxx20
[点赞][点赞][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