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留给中国“三大教训”:别迷信导弹,别轻视美国,别心慈手软。这次俄乌冲突,虽然

冷紫叶 2025-11-11 11:08:15

俄军留给中国“三大教训”:别迷信导弹,别轻视美国,别心慈手软。这次俄乌冲突,虽然跟咱们没啥关系,但俄军却给中国留下了“三大教训”,一来是不能迷信导弹,二来是不要轻视老美,三来是不能心慈手软,这分别该如何解释呢? 俄乌冲突刚爆发那会儿,俄军的导弹攻势看得外界一愣一愣的,“伊斯坎德尔-M”“匕首”这些型号轮番上阵,按理说早该把乌军的指挥系统和后勤线砸瘫痪了。 可现实压根不是这么回事,美国援助的“爱国者”防空系统一开始就拦住不少,后来俄军给导弹做了软件升级,末段速度和机动性都提上去了,这才把“爱国者”的拦截率从42%压到6%。 即便如此,俄军还是没达成战略目标,乌军不光没垮,反而能凑出力量搞“蛛网行动”,用无人机长途奔袭俄军6个战略机场,把多架战略轰炸机炸得只剩残骸。 这事儿戳破了一个误区:现代战争早不是单一武器唱主角,再先进的导弹,没有配套的侦查、干扰、战场修复体系跟着,打出去也可能白搭,光盯着导弹的威力迷信不放,迟早要在体系对抗里栽跟头。 比导弹失效更值得琢磨的,是美国在背后的动作,谁能想到老美掺和得这么深,根本不是简单给点武器就完事。 德国威斯巴登的美军总部里,早就搭起了完整的美乌联合指挥部,美军特种部队出身的多纳休将军,跟曾在俄军服役五年的乌军将领扎布罗茨基天天凑一块儿,对着地图标俄军目标,把要打的点叫做“兴趣点”,空中威胁叫“兴趣轨迹”。 一开始给的M777榴弹炮射程不够,立马补上能打50英里的HIMARS火箭炮,连乌军每回开火都得按美方给的坐标来,到了后期更直接,美国情报部门干脆帮乌军规划无人机路线,教他们躲防空系统,专门盯着俄罗斯的炼油厂炸,硬生生把俄炼油产能搞掉四成。 就算美乌之间闹矛盾,比如乌军没打招呼就打库尔斯克,美方气得够呛,可军援照样没断。这就看明白了,老美要是盯上一场冲突,不光给钱给枪,情报、指挥、战术支援能给你包圆儿,半点轻视不得。 俄军还有个明显的问题,就是作战时太顾念“情面”,这在战场上等于给对手留机会,普京早就放话要人道对待俘虏,可真到了战场上,这种顾虑慢慢变成了束缚。 2023年美乌原定主攻南部梅利托波尔,结果泽连斯基为了在联合国大会刷存在感,硬把南部的五个旅调去打巴赫穆特。这时候俄军要是果断切断巴赫穆特的补给线,说不定能把乌军精锐一锅端,可偏偏拖了太久,反而被牵制住大量兵力。 再看初期打基辅,俄军推进到外围就停了,没下决心彻底拿下,给了泽连斯基政府喘息的机会,也让美国有时间把大批装备送进乌克兰。反观乌军,打起来根本不顾边界,无人机、导弹往俄罗斯境内的能源设施招呼,怎么能削弱俄军潜力就怎么来。 俄军后来也开始炸乌能源设施,但已经错过了最佳时机,前期的“手软”等于给对手留了翻盘的本钱。 这三件事串起来看逻辑就清晰了,单一武器的神话早被打破,体系能力才是真底气,老美的介入深度和持续力远超预期,绝不能当成普通旁观者。 更关键的是,一旦动起手来,战略目标得明确,该下狠手时不能犹豫,否则稍一迟疑,对手的帮手就来了,战局主动权立马就丢了。俄军这些用代价换回来的教训,咱们得看得明明白白。

0 阅读:0
冷紫叶

冷紫叶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