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第三部分之第五板块,最后一个板块,世界大同该有的样子。
15.22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传统的解读——孔子说:“君子矜持庄重而不与人争执,合群而不与人结成宗派。”
但从诗经的维度,也就是诗言志结合不相的知,思无邪结合求无的仁的角度;表相的背后,不相的内在意境体现了一以贯之。先是前几句纵面的内求,后是上句社会属性的横面,君子的选择;这句是横面社会属性中,君子的状态。君子和而不同,周而不比的状态。
感受意境——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其一,矜在于内在的虚而盈之的状态;越谦虚越有傲骨,都是感悟天道的君子了,看世人和社会多么清楚,对于天道,必然谦虚;对于世人,必然充盈。
其二,不争在于——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圣人制定模式,君子执行模式。维护世界的秩序和规则,自己怎么能又当裁判又当队员呢?这是内在的要求,怎么官员可以经商呢,怎么院士可以开公司上市呢?当然,这只是第一层意思,基本要求,做不到,不配叫君子。还有第二层,水利万物而不争,德行方面的笃行,君子具备无私奉献的牧羊犬精神;先是君子的付出和奉献。之后就是邦有道,贡献作为价值观,君子可以富贵;邦无道,功利性不择手段赚钱的价值观,君子学习牧羊犬好榜样,但是社会就是让牧羊犬吃亏。所以君子不苛求,顺其自然,不争的方式淡泊于名利。此时的金钱主义,富豪榜反而是耻辱。第三层含义,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体会一下尧舜禹的禅让,天下皆可让,皆可不争。舜帝的无为而治,就是做好表率,形成学习牧羊犬好榜样的大风气;人人皆不争,反而又皆是争。不争在于名闻利养的不争,争在于都学牧羊犬,争做牧羊犬好榜样。如此的社会,怎能不是和谐社会,怎能不是天下为公,怎能不是世界大同。教员不争死后的名,但永远都是人民心中的大救星。
其三,群在于没有分别心,泛爱众的方式深入群众,虚心向群众学习,没有外在的包装才能称为没有分别心。这里没有,某长就比街边小贩要高人一等的概念。所有干部就是要群众中来,群众中去;君子来源于群众,为何?民心所向是良知,人人都有的良知,就是君子的基本前提条件。“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对于那种,脚不沾地,铺着红地毯下农田的所谓干部们,全部革职查办,终身不得录用。基本素质都没有,根本没有资格当老百姓的官。为何孔子要有教无类,为何要打开寒门受教育的大门,寒门才有贵子,骄奢淫逸怎么能开悟呢?
其四,不党在于不能结党营私,不能形成利益集团,不能阶层固化,不能走到人民的对立面。无产阶级的对立面是什么?是不是官僚阶级,富贵阶层和大资产拥有者。过去有皇帝在,聪明的皇帝引导党争,至少存在一种互相监督的平衡,不能完全没有节制的纵欲;但是如果党争都没有了,只有单纯的利益集团大团结,整体对付的就是人民,那么就真的可怕了。教员思想的群众路线,就是一以贯之的法宝,切不可丢啊。
综上君子教科书,这句——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其含义就是君子虚心而有傲骨,无私奉献但不追求名利,深入群众反而不参与利益集团。如此,才是合格的牧羊犬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