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根本不缺稀土,全世界都能挖!”美国首富马斯克语出惊人,可他接下来的一句话,直接把美国人整破防,他表示但挖出来的稀土,全都得送到中国加工。 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数据显示,其稀土储量有1300万吨,排在全球第三,加州的芒廷帕斯矿更是在2022年就重启生产,2025年实际产出了3.2万吨稀土氧化物,能满足美国国内70%的轻稀土需求。 可尴尬的是,这座被五角大楼寄予厚望的矿山,至今没有能拿得出手的后端萃取分离能力,挖出来的精矿到头来还得乖乖运到中国完成深加工,美国本土的高纯氧化物产能几乎为零。 问题的根源在于加工环节的技术、成本和产业链壁垒,这些都不是短期能突破的。 稀土分离要经过上百次化学萃取,把17种性质相近的元素拆分开,中国靠着徐光宪院士发明的串级萃取法,不仅能把纯度做到99.9999%的超高标准,成本还只有美国的四分之一。 美国不是没试过追赶,2025年4月倒是有家叫ReElement Technologies的公司投产了模块化工厂,说是能年产3000吨磁性级氧化物,结果事实却是,实际产能利用率还不到30%,不仅没通过国防部认证,还背着2.3亿美元的负债,根本撑不起规模化加工需求。 更要命的是成本,美国用酸碱法加工加上尾矿处置,成本比中国高2、3倍,光环保这块的废酸循环、放射性钍渣隔离投入就占了大头,私人资本一看投资回报率不到8%,都不敢轻易下场。 人才和产业链配套的缺失更让美国束手无策。稀土化工岗位需要特殊资质,美国目前合格的熟手也就300到400人,而且很多工艺细节比如萃取温度微调、泡沫处理,全靠工程师多年积累的经验手感,这些“隐性知识”根本没法靠挖走几个专家就复制。 之前西方曾花大价钱挖走几十名中国稀土专家,以为这样就能掌握技术密钥,结果芒廷帕斯矿的冶炼车间还是一筹莫展,连合格的稀土金属都产不出来——他们忘了中国在稀土领域有近4万项专利,从开采到分离的每一步都有技术护航,这种系统性优势不是挖人能解决的。 更别说稀土加工需要大规模的铝冶炼厂等配套产业,通过副产品回收降低成本,这种集群化生产模式是中国几十年工业化积累的成果,美国根本没法轻易复制。 对美国军工和高科技产业来说,更致命的是重稀土加工的绝对依赖。美国本土几乎没有镝、铽这类重稀土资源,而这些元素是制造导弹制导系统、F-35战斗机电机所需磁材的关键,全球90%以上的重稀土加工产能都在中国手里,美国对中国的依赖度高达95%以上。就算美国能搞定轻稀土加工,重稀土这块还是绕不开。 现在美国所谓的“去中国化”供应链里,还藏着“灰色进口”的猫腻——2025年前9个月,美国从中国直接进口的稀土氧化物虽然降了42%,但通过泰国、墨西哥“洗产地”转进来的氧化镨钕就有6000吨,这些产品实际还是来自中国保税区,五角大楼自己都承认F-35供应链里好几种关键稀土材料源自中国。 美国政府不是没砸钱补救,国防部砸了8亿美元贷款,甚至收购MP Materials 15%的股权当起了股东,用两倍市场价兜底采购。可环评周期就要42个月,技术工人招不来,配套产业跟不上,就算规划再多工厂,2028年最多也就能满足50%到60%的国内需求,而且成本还要比中国高20%到35%。 这就很清楚了,美国的稀土矿确实不缺,但加工环节的鸿沟太大,短期内根本跨不过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