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山东一名军人请假回家,但迟迟不见归队,上级领导打过去电话询问,三岁的女儿接到电话,直言:她爸爸救人淹死了...... 2024 年武汉第二炮兵指挥学院课堂上,教授展开泛黄手稿:“这是沈星没写完的硕士论文,最后一页还沾着泥点。” 台下学员凑上前,看到 “军事装备后勤保障优化” 标题旁,有他亲笔写的 “为民服务” 四字批注。 没人能想到,这份 2012 年 5 月的手稿,会永远停在第 17 页 —— 那天他本该回校提交修改稿。 时间拨回 2012 年 5 月 12 日,青州某部队家属院,沈星给女儿果果包了个纸粽子。 “爸爸明天回武汉,等你放暑假,就带你去看黄鹤楼。” 他摸着女儿的头,眼里满是温柔。 果果攥着粽子笑:“那爸爸要记得给我带武汉的糖糕。” 这话成了父女间最后的约定。 1981 年陕西阎良的麦收季,8 岁的沈星帮父亲扛麦子,汗水滴在田埂上,却哼着解放军的歌。 村里老党员王爷爷常说:“这娃眼神亮,将来准是个有担当的人。” 这话后来成了现实。 2000 年征兵季,19 岁的沈星背着行李去报名,临走时对父母说:“我要当能保护人的兵。” 军校里,他的内务永远最整齐,五公里越野总跑在前列,日记本里记满训练心得。 2003 年分配到青州部队,他负责后勤协调,有次为保障救灾物资运输,连续 48 小时没合眼。 战友李建军回忆:“沈星总说‘后勤不后站’,每次物资到了,他都第一个去清点。” 2010 年考上硕士后,沈星每次回校前,都会把工作交接清单写得清清楚楚。 “我不在时,大家多费心,别耽误了部队的事。” 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 2012 年 5 月 13 日上午,沈星陪妻子蔡相珍去南阳河边买母亲节的花。 路过河坝时,突然听到 “有人掉水里了” 的呼喊,他丢下花就往河边跑。 13 岁的王鸿昊在水里挣扎,沈星没脱军装就跳了下去,水流湍急得像要把人撕碎。 他抓住王鸿昊的胳膊,拼尽全力往岸边推:“别怕,叔叔救你!” 岸边群众拉上王鸿昊时,沈星却被一个浪头卷走,水面只留下他军装的衣角。 蔡相珍在岸边哭喊着他的名字,手里还攥着没送出去的母亲节康乃馨。 一个小时后,救援队找到沈星,他的手还保持着推人的姿势,口袋里装着给女儿的糖糕票。 5 月 16 日,部队领导打电话到沈星家,接电话的果果奶声奶气地说:“爸爸救人淹死了。” 这句话让电话那头的领导,半天说不出话,办公室里的空气瞬间凝固。 5 月 17 日,青州万人送别沈星,有老人拄着拐杖来,有孩子举着 “英雄叔叔” 的画。 王鸿昊的父母跪在沈星灵前,哭着说:“我们一辈子都忘不了他的恩情。” 6 月 1 日,沈星被追授 “见义勇为的优秀军人”,果果在电视上看到爸爸的名字,问妈妈:“爸爸是英雄吗?” 蔡相珍抱着女儿点头:“是,爸爸是最勇敢的英雄。” 2014 年,“沈星桥” 建成那天,果果在铜像前放了一颗糖糕:“爸爸,我吃到武汉的糖糕了。” 后来,25 岁的王鸿昊考上了军校,他说:“我要像沈星叔叔一样,做个保护别人的兵。” 如今,沈星的手稿被存放在学院的校史馆,每届新生入学都会来参观。 蔡相珍成了社区志愿者,常给孩子们讲沈星的故事;果果考上了师范学院,想当一名老师。 “沈星桥” 上的铜像,每年都会有人献上鲜花,有老人、有孩子,还有穿着军装的战士。 风吹过桥面,仿佛能听到沈星的声音:“只要能保护大家,我做的一切都值得。” 这就是沈星 —— 一个普通的军人,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是责任,什么是担当,他的精神永远活着。 主要信源:(中国青年报——十年来,这座城市不曾忘记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