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90岁大爷生活无法自理,儿女给他请了位住家保姆,每月1500元。刚开始一切顺利,可一年之后,老人儿女发现父亲竟然瞒着他们,和保姆偷偷领了结婚证,儿女觉得保姆心思不纯,分明是想占父亲便宜,瞬间气炸,也不再给她结算工资。 这位大爷姓张,家住山东济宁农村,年轻时是村里的老支书,老伴走得早,一手拉扯大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如今儿女们都定居在济南、青岛等大城市,各自成家立业,条件都不错,就是离得远,每周也就过来看看,坐不了半小时就走,忙着各自的工作和家庭。张大爷88岁那年摔了一跤,腿脚不便,生活不能自理,儿女们商量着请个住家保姆,经邻村人介绍,62岁的王阿姨成了合适人选。 王阿姨也是苦命人,丈夫早逝,独自把儿子拉扯大,如今儿子成家立业,她闲着也是闲着,想着找份活计补贴家用,还能有人作伴。刚到张家时,王阿姨就展现出踏实肯干的模样:每天清晨五点起床,给张大爷擦身、换衣、做软烂的早饭,上午收拾屋子、洗衣服,下午陪着张大爷在院子里晒太阳,唠唠村里的旧事,晚上给大爷泡脚、按摩腿脚,从不抱怨麻烦。张大爷爱吃炖烂的茄子和小米粥,王阿姨每次都记得单独给他做,就连大爷夜里起夜,她也随叫随到,比儿女们想得都周到。 儿女们一开始挺满意,觉得王阿姨靠谱,每月按时打过来1500元工资,逢年过节还会多给点红包。可他们没注意到,张大爷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以前儿女来的时候,他话不多,现在却会主动提起“你王阿姨今天给我炖了鸡汤”“你王阿姨陪我看了老电影”。张大爷心里清楚,儿女们孝顺,可忙着各自的日子,没多少时间陪他说话,而王阿姨每天陪着他,听他回忆年轻时当支书的风光,听他念叨对老伴的思念,这份日复一日的陪伴,填满了他晚年的孤独。 相处一年后,张大爷主动跟王阿姨提了领证的想法。“我年纪大了,不知道还能活多久,就想给你个名分,以后我走了,儿女们也不能亏待你。”王阿姨一开始犹豫,觉得自己比大爷小近30岁,怕别人说闲话,更怕儿女们反对。可架不住张大爷再三坚持,他说“咱们是真心过日子,不图别的,就想互相有个照应”。就这样,两人瞒着儿女,偷偷打了辆车去了民政局,领了结婚证,张大爷还特意穿了件新衬衫,把结婚证小心翼翼地藏在枕头底下。 纸终究包不住火。三个月后,大女儿张敏回家给父亲收拾衣物,偶然发现了枕头下的结婚证,看着上面父亲和王阿姨的名字,她当场就懵了,赶紧给哥哥弟弟打电话。当天下午,儿女们全都赶回了家,围着张大爷质问:“爸,你怎么能偷偷跟她领证?她比你小这么多,不是图咱们家的房子和存款是什么?”张敏情绪激动,指着王阿姨说:“我们每月给你工资,让你照顾我爸,你倒好,想鸠占鹊巢!” 王阿姨站在一旁,眼圈泛红,却没辩解太多,只是低声说:“我照顾大爷一年多,他待我好,我也真心对他,领证是大爷提的,我没逼他,也没想过要你们家的东西。”张大爷见儿女们指责王阿姨,急得拍着床沿:“你们别冤枉她!是我要跟她领证的!你们平时忙,谁陪过我一天?是你王阿姨不嫌我老、不嫌我脏,天天陪着我,你们有什么资格说她?” 儿女们气不过,当场宣布不再给王阿姨结算工资,还让她赶紧收拾东西走人。王阿姨没走,她看着张大爷说:“我走了,你怎么办?”张大爷拉着她的手,对着儿女们说:“她要是走了,我也跟她走!你们眼里只有钱,根本不懂我想要什么!”这场争执闹得邻里皆知,有人觉得王阿姨确实心思不纯,毕竟张大爷有房产有存款,每月还有养老金;也有人觉得儿女们做得过分,老人晚年有人真心陪伴不容易,不该一上来就扣帽子。 后来有人建议他们找村委会调解,村支书了解情况后说:“领证是合法的,王阿姨照顾张大爷一年多,工资该给的得给。至于财产,张大爷要是担心,完全可以立遗嘱,把该留给儿女的留好,也不耽误他跟王阿姨过日子。”律师也表示,老年人有婚姻自由,儿女不能干涉,只要领证是双方自愿,婚姻就受法律保护,拖欠的工资属于劳动报酬,必须足额支付。 其实儿女们的顾虑也能理解,怕父亲被人骗,怕辛苦一辈子的财产被外人分走。可他们忽略了,张大爷最缺的不是钱,而是陪伴。年轻时他为儿女操劳,老了孤独无依,王阿姨的出现,不仅照顾了他的生活,更填补了他情感上的空缺。如果儿女们能多花点时间陪伴父亲,多跟他沟通,或许就不会出现这样的局面。 老年人的情感需求不该被忽视,婚姻自由也不该因为年龄而受到限制。儿女孝顺,不仅要提供物质保障,更要关注父母的精神世界,多一份理解,多一份沟通,才能避免矛盾激化。张大爷和王阿姨的婚姻是否能长久,或许还需要时间检验,但这件事也提醒我们,善待老年人的情感选择,就是善待未来的自己。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