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的雍和宫,终究是去了。去之前,朋友笑说:“你也去凑这个热闹?”我但笑不语——有些地方,你明知它会人潮汹涌,却还是要去。不是为了赶时髦,是心里有些东西,需要找个地方安放。 清晨的香火 起了个大早,地铁五号线雍和宫站一出来,那股熟悉的香火气便扑面而来。八点刚过,队伍已经拐了个弯。不同年龄的面孔,带着相似又不同的期盼。 九点开门,人流缓缓移动。领了免费赠香,握在手里,竟有些郑重。 雍和宫的院落一重接着一重,从昭泰门开始,沿着中轴线,飞檐斗拱在晨光里泛着暗金色的光泽。我在雍和宫殿前点燃了第一炷香,青烟袅袅升起,在清晨的空气里划出透明的痕迹。看着它盘旋上升,心里那些纷乱的念头,好像也随着一起飘散了。 年轻人的虔诚 在这里,你会惊讶地发现,香客大多是年轻人。他们举着香,神情专注,嘴里念念有词。学业、事业、姻缘、健康——人间烟火里的愿望,朴素得让人动容。 在法轮殿旁,听见两个女孩低声交谈: “你求了什么?” “求心安。” 相视一笑,尽在不言中。 这种“年轻人的虔诚”或许不那么符合传统,却格外真实——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里,寻找一种确定性的寄托。 三炷香的工夫 在万福阁,我停得最久。仰望着十八米高的迈达拉佛像,檀香木的沉静气息弥漫在空气里。他低垂的眉眼慈悲而辽远,仿佛在说:“你的烦恼,我都知道。” 突然就明白了为什么这里香火鼎盛。不是年轻人突然都信佛了,而是在快速变化的世界里,我们需要一些不变的东西来锚定自己。需要这样一个地方,允许你坦然承认自己的脆弱,允许你有所求,允许你暂时放下“我能搞定一切”的伪装。 离开的时候 离开时已近中午,阳光明晃晃地照在琉璃瓦上,香客越来越多。回头再看一眼,雍和宫静静地立在城市中央,像一座精神的孤岛。 回程的地铁上,手机信息不断涌入,现实世界重新包围过来。但心里某个地方,确实不一样了——不是求得了什么具体的庇佑,而是在那一个多小时的仪式感里,你重新确认了自己与这个世界的关系:有所敬畏,有所期待,也就能更踏实地,回到生活里来。 如果你也想去雍和宫,别怕人多。有些感受,确实需要身在其中才能体会——在香火缭绕间,在佛前静默时,我们与自己坦诚相见。 条友这一周 分享我这周有趣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