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不祥的预感。 先是日本首相高市早苗,接着是德军司令索尔弗兰克。 两个轴心国相继发话,一个比一个牛! 东边的日本,自民党内那位呼声不低的高市早苗,硬是把咱们的台海问题和日本所谓的“存亡”捆在了一起;西边的德国,陆军总监亚历山大·索尔弗兰克更直接,在国防军年度会议上宣称已做好和莫斯科开战的准备,还要帮着北约在俄罗斯边境摆下80万大军。 这俩曾经在历史上留下过沉重印记的国家,几乎同时放出强硬言论,很难让人相信只是单纯的巧合。 先看高市早苗,这位常被视作日本未来首相候选人的政客,选了个很讨巧的角度——把自家的生存危机和台海绑死。 她这套说辞不是空口白话,背后藏着日本对能源和产业链的焦虑。 有数据摆在那,日本每年进口的原油和液化天然气里,超过80%要经过台湾海峡附近的海域,这条航线被他们称为“生命航线”。 更现实的是半导体产业,日本汽车和电子产业依赖的高端芯片,有65%以上来自台湾地区的台积电,去年丰田因为芯片短缺减产超30万辆汽车的教训,他们还没忘。 把这些现实利益包装成“存亡危机”,本质上是想给介入台海找个站得住脚的理由,毕竟在国际上明目张胆插手他国内政,总得有块遮羞布。 但这套说辞在日本国内也没得到满堂彩,反而捅了马蜂窝。 前首相鸠山由纪夫直接公开表态,说这种言论是“将日本推向战争边缘的危险行为”,还拿出二战时日本以“生存空间”为借口对外扩张的历史教训警示民众。 日本共同社做的民调更能说明问题,有58%的受访者认为“不应将台湾问题与日本安全直接挂钩”,甚至有不少自民党元老私下抱怨,高市早苗是在拿国家命运赌自己的政治前途。 咱们驻大阪总领事薛剑的回应倒是干脆,没说“强烈不满”“严正交涉”这些常规话术,直接在社交平台上点明“擅自伸进来的肮脏脑袋,只能毫不犹豫地斩掉”,这话里的分量,明眼人都能品出来。 这边日本的争议还没平息,德国那边就抛出了更惊人的言论。 索尔弗兰克说的80万大军部署,听起来唬人,但拆开来分析就能明白其中的门道。 德国国防军目前现役兵力也就18万人左右,就算加上预备役也凑不齐这个数,所谓的80万其实是北约多国兵力的总和,德国顶多能拿出10万兵力牵头。 但这话的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要知道二战后德国制定的《基本法》里明确写着“国防军仅用于防御”,如今公然喊出“做好开战准备”,相当于彻底撕毁了战后几十年的和平主义外衣。 这种转变背后是德国对安全环境的重新判断,以及国内政治的现实需求。 俄乌冲突爆发后,德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能源危机,去年天然气价格一度暴涨10倍,导致300多家中小企业倒闭,这让德国政界意识到,单纯依赖能源进口和外交斡旋靠不住。 更关键的是军费投入的变化,2021年德国军费占GDP比重还只有1.5%,2024年已经提升到2%,达到了北约要求的标准,今年更是追加了500亿欧元的军备采购预算,采购清单里包括F-35战斗机和“豹2A7”主战坦克。 这种军备扩张的节奏,和索尔弗兰克的强硬言论形成了鲜明的呼应。 把这两件事放在一起看,就能发现其中的共性。 无论是日本还是德国,强硬言论的背后都有美国的影子。 美国在亚太搞“印太战略”,需要日本当急先锋,去年美日“利剑”联合军演中,首次加入了“台海有事”的模拟场景,参演兵力达到5万人; 在欧洲,美国一直推动北约东扩,德国作为欧盟经济龙头,自然被要求承担更多军事责任,今年年初美国还向德国增派了2万驻军,进一步绑定了德国的安全政策。 说白了,这两个国家的激进表态,多少有点“借美国之势,谋自身之利”的味道。 当然,两国的算盘也各有不同。 高市早苗想靠激进言论在自民党内突围,毕竟日本选民对“强硬派”的支持率近年来有上升趋势,去年的民调显示,32%的选民认为“需要强硬人物维护日本安全”。 德国则是想借军事崛起重新夺回欧盟的主导权,随着英国脱欧,法国在军事上独树一帜,德国只能通过强化和北约的绑定,提升自己在欧洲安全事务中的话语权。 但他们都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历史的教训从来不是摆设。 日本当年因扩张陷入绝境,德国也因两次世界大战付出惨痛代价,如今重走强硬路线,能不能掌控住局势还是个未知数。

自由如风
德国这是又要俄罗斯人去柏林给他们的女人配种了
坐望云起
说白了没能力在现有条件下改善经济,向外转嫁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