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发明了“托里诺量表”,预测小行星撞地球的风险!当小行星对地球构成威胁时,天文学家会使用一种名为“托里诺量表”的评级系统来传达风险。近日,该量表的发明者理查德·宾泽尔,向《NewScientist》讲述了他长达50年的行星防御职业生涯,揭示了人类如何面对一场潜在的宇宙危机。理查德·宾泽尔已经监测太空中的危险小行星超过半个世纪。1995年,他提出了近地天体危害指数,后来被命名为“托里诺量表”。这个创新性的评级系统根据科学家确定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把握程度(0到10级),以及撞击可能造成的破坏规模,对小行星进行危险等级划分。今年早些时候,宾泽尔创建的量表因为小行星2024 YR4而引发全球关注——这颗太空岩石在量表上短暂达到了3级,成为二十年来首个达到这一危险级别的近地天体。尽管后续观测表明这颗小行星的撞击风险已经降低,但天文学家警告,这绝不会是人类最后一次需要启动托里诺量表的时刻。现任职于麻省理工学院的宾泽尔表示,在我们有生之年,甚至我们子孙后代的有生之年,托里诺量表的最高级别很可能不会被触发。这似乎为人类提供了一丝安慰,但他同时强调,持续监测近地天体至关重要。在采访中,宾泽尔回顾了小行星威胁认知的历史变迁。他在20世纪70年代发表了第一篇相关论文,当时他为地质学家尤金·舒梅克工作。舒梅克率先认识到地球表面的许多陨石坑实际上都是小行星撞击的产物,这使得宾泽尔很早就意识到小行星撞击是一种持续发生的自然过程。然而在公众层面,小行星撞击威胁最初被认为是个可笑的话题。宾泽尔回忆道:“舒梅克专注于严肃的科学研究,很少关注公众宣传。但像天文学家克拉克·查普曼、大卫·莫里森和唐·尤曼斯这样的学者开始意识到向公众谈论这个话题的重要性。”1989年,查普曼和莫里森合著的《宇宙灾难》成为第一本系统向公众阐述小行星威胁的著作。而阿尔瓦雷斯团队发现的K-T边界层——被认为是导致恐龙灭绝的希克苏鲁伯小行星撞击的地质证据——则成为唤醒公众意识的决定性时刻,让人们清醒认识到撞击事件在现代地质历史中同样可能发生。随着观测技术的进步,人类现在能够追踪越来越多近地天体的轨迹。宾泽尔创建的托里诺量表不仅为科学界提供了风险评估工具,更成为沟通宇宙风险与公众认知的重要桥梁。在浩瀚宇宙中,这颗蓝色星球的安危,或许正系于这些持续仰望星空的眼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