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座正在芝加哥湖岸线上“越长越高”的建筑,不只是混凝土的问题 第一次看到那栋塔

卷知行 2025-11-15 16:48:15

那座正在芝加哥湖岸线上“越长越高”的建筑,不只是混凝土的问题 第一次看到那栋塔楼最新的照片,我愣了几秒。 它已经长到二十三层,像一块巨大的灰色标记,从湖岸线上硬生生插进芝加哥的天际线。 有人说,它像一座“墓碑”。 我倒觉得,它更像是一种宣告。 宣告谁能决定城市的未来,谁能越过规则,谁能把公共土地变成私人纪念碑。 而那个人,正是巴拉克·奥巴马。 芝加哥的愤怒,不是情绪,是被迫目睹“规则为少数人弯曲” 过去这些年,芝加哥人一直在忍。 忍枪击、忍失业、忍预算赤字、忍不断扩大的社会裂缝。 但这一次,他们忍不住了。 因为他们眼睁睁看着: 百年社区花园被推平, 上千棵成年大树被一排排电锯削倒, 一块原本属于所有人的湖滨公园,被以 10 美元 的象征价格让出去。 十美元。 甚至连一杯咖啡都不够。 这一切的理由只有一个:为奥巴马修一座“中心”。 可越看越不像中心,越看越像纪念碑。 而纪念碑的特点是:占地方、高成本、象征性远大于功能性。 现在的奥巴马中心,全都对上了。 从“公共设施”变成“私人品牌”,变化是悄无声息但赤裸的 奥巴马曾说,这是为了保存总统档案、开放学习空间、创造就业。 听上去像社区福利。 可建设到一半,人们发现: 总统文件不在这儿; 历史文档也不在这儿; 甚至总统图书馆的核心功能——文献保存——完全缺席。 代替这些的,是米歇尔的裙子展区,是巨大的纪念空间,是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用途的建筑体量。 当公共公园被换成一座“形象工程”,代价不会由建筑承担,而是由社区承担。 最讽刺的是—— 奥巴马曾在公开场合开玩笑说,塔楼“又长高了十英尺”。 语气轻描淡写,但听在当地居民耳里,却像一种挑衅。 成本膨胀、薪酬暴涨、监管退场,一切都指向一个问题:谁能阻止它? 原计划 3 亿美元,如今膨胀到近 10 亿。 奥巴马中心的 CEO 年薪高达 75 万。 社区不断提出质疑,换来的却是无数推诿: “设计需要调整”“安全需要加强”“材料价格波动”。 可真正的关键,是没人敢真正说“不”。 因为奥巴马有筹款能力,有政治光环,有跨州影响力。 有人爆料说:如果芝加哥不给他这片公园,他就把钱带去夏威夷。 于是这座城市妥协了。 土地让掉了,树被砍了,园子被铲了。 一座象征意义远高于公共价值的巨大混凝土结构,开始向天空拔节。 这一幕,让芝加哥人想起另一个词:绅士化 本来,绅士化的逻辑很简单: 高价值项目进来,房价上升,原住民离开。 可这一次不同。 不是基金会推高房价, 不是风投推动社区升级, 而是一个来自本地、拥有巨大政治号召力的前总统, 亲手把芝加哥南区推向难以逆转的结构性变化。 甚至不少民主党人都说: 这不是发展,这是“披着文化外衣的掠夺”。 原本应服务社区的公共资源,变成只服务品牌的纪念工程; 原本应考虑居民代际稳定的土地规划,被政治意志碾压; 原本属于所有人的湖岸线,被封成某种象征的背景板。 最让人无力的,是那种“所有质疑都被当成噪音”的态度 有人抗议树被砍, 有人质疑为什么档案不在中心, 有人要求环境影响评估更透明。 但每一次,奥巴马团队的回应都只有一个态度: 这件事已经决定了,讨论意义不大。 当一个项目不再关心社区反馈, 而只关心象征高度, 它就不再是公共工程,而是权力工程。 正因如此,人们才会说那栋建筑像墓碑。 不是因为外形, 而是因为它像一块刻着“公共参与已死”的石板。 故事还没结束,真正的问题反而刚开始 奥巴马中心未来会完工。 游客会来,活动会办,品牌会强化。 但芝加哥失去的东西能回来吗? 被砍掉的树长不回去, 消失的社区花园无法复原, 那些被迫迁离的家庭,也不会再回到从前的街区。 更重要的是: 一旦权力第一次突破了公共规则,第二次就会更容易。 当所有人都说“真是编都编不出来”时, 其实是在承认—— 现实已经荒诞到文学都追不上了。 而那栋“越长越高”的塔楼, 会一直站在那里,提醒人们: 有些城市变化,不是自然发生的; 是被人硬生生推出来的。 而芝加哥,这次付出的代价,太沉。

0 阅读:1
卷知行

卷知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