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像防贼似的防奥运会,巴赫这位前奥委会掌门人还以为只要对中国夸夸夸,就能让中国接下奥运会这个烫手山芋,现在的国民心态早就变了,评论都是“不办”。 要说网友为啥清一色喊“不办”,先得算算办奥运那笔实在账。就说前几年的东京奥运会吧,本来计划花73亿美元,结果折腾到最后花了超154亿美元,折合人民币上千亿,最后净亏210亿。钱花出去了还没落好,那些花大价钱建的场馆,赛后利用率还不到30%,好多都空在那儿落灰,成了没人管的“大摆设”。 咱们中国人现在过日子越来越实在,一看到这情况就犯嘀咕:这钱要是花在咱们自己身上,能建多少所养老院、修多少条乡村公路?能给多少困难家庭补贴医疗费?与其砸在一场热闹十几天的赛事上,不如投到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里,这才是真真切切的好处。 再想想2008年北京奥运会,那时候大家为啥盼着办?因为当时咱们正憋着股劲想让世界看看中国的样子,奥运就像个大窗口,能让全世界知道咱们的发展。可现在不一样了,中国的空间站在天上转着,高铁修到了家门口,连外国朋友都天天夸中国的便利,咱们早就不用靠办奥运来证明自己了。 以前看奥运,大家盯着金牌榜,觉得拿第一就是为国争光;现在呢,看到运动员受伤会心疼,没拿牌也会说“尽力就好”,心态早就从“要面子”变成了“过日子”。既然没必要再靠奥运撑场面,自然就不想担这个折腾的风险。 更让人犯愁的是“后续麻烦”。办奥运得建一大堆场馆,占用土地不说,赛后维护还得花钱。北京奥运的鸟巢、水立方算利用得好的,可那也是少数,好多国家的场馆最后都成了“包袱”。 咱们网友看得明白,这热闹过后的烂摊子,最后还得老百姓买单。有网友就说:“当年北京奥运是恰逢其时,现在再办就是得不偿失。”这话其实说出了不少人的心声——不是不爱国,是更懂把钱花在刀刃上。 那巴赫为啥还一门心思想让中国接呢?说白了,奥委会现在正愁没人接这个“烫手山芋”。早年间蒙特利尔办奥运,欠的债花了30年才还清;东京奥运赔得底朝天,之后好多国家直接不敢申办了,有时候甚至出现就一个城市报名的尴尬情况。 奥运会要是没人办,国际奥委会的牌子都要保不住了。而中国有过北京奥运、冬奥会的成功经验,组织能力强,办事靠谱,还能保证赛事规模和影响力,在巴赫眼里,简直是“最佳接盘侠”。 而且中国的市场太诱人了。奥运会要靠赞助、转播权赚钱,中国有那么多企业愿意掏钱,还有十几亿观众关注,能让奥运的商业价值翻好几倍。 巴赫之前总夸中国办赛“无可挑剔”,其实是揣着明白装糊涂——知道中国有能力办,也知道只有中国能撑得起奥运的场面,所以才一个劲地说好话,想让咱们松口。他心里清楚,要是中国不接,奥运真可能变成没人要的“鸡肋”。 可巴赫没摸准现在中国的国民心态。以前咱们愿意为了“国家形象”搭钱出力,现在更看重“实际利益”。大家不是反对奥运本身,是反对这种“赔本赚吆喝”的事儿。就像有人说的:“奥运精神是团结拼搏,不是打肿脸充胖子。”再说,咱们现在也有更实在的事要做,乡村振兴、医疗改革、养老保障,哪一样都比办奥运更关乎老百姓的日子。 其实这事儿说到底,就是时代变了。中国从“需要证明自己”的阶段,走到了“踏实过好日子”的阶段;奥运也从“香饽饽”变成了“重包袱”。巴赫还抱着老眼光看中国,以为夸几句就能让咱们接盘,可网友心里的账算得门儿清:与其花千亿办奥运,不如把钱花在民生上;与其追求赛场的荣耀,不如守护身边的幸福。 所以不管巴赫怎么夸,“不办”的声音只会越来越响——这不是冷漠,是咱们中国人越来越成熟的过日子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