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问:我的年号霸气不?宰相连连点头,转头却偷说4个字 公元 963 年的开封皇宫里,宋太祖赵匡胤捏着刚敲定的 “乾德” 年号诏书,得意地冲宰相赵普扬下巴:“你瞧瞧这年号,够不够霸气?” 赵普赶紧弓腰点头,嘴里不停夸赞 “古今未有,尽显天威”,可等转身走出大殿,这位刚升任宰相的重臣却对着亲信低声啐了句:“何其失察!” 这四个字藏着太多憋屈。赵匡胤登基三年改元,特意定下规矩 “须择前代所未有者”,就是想借年号彰显大宋开国的新气象 —— 毕竟他陈桥兵变夺位,总怕人说政权来路不正。 赵普领着班子选了 “乾德”,取 “天德普照” 之意,本以为能讨皇帝欢心,哪成想这年号早被人用过了。 没过两年,宋军平定后蜀,把蜀主后宫的器物运回开封。赵匡胤在宫女的妆奁里发现一面铜镜,背面赫然刻着 “乾德四年铸”,当时大宋才刚到乾德三年,他顿时愣住了,赶紧召来赵普问话。 赵普支支吾吾答不上来,直到翰林学士窦仪赶来,才道出实情:“这是前蜀后主王衍的年号,他 919 年就用过了。” 赵匡胤气得当场抓起毛笔,对着赵普的脸乱涂乱画,边画边骂:“你这宰相怎么当的?连这点学问都没有!” 赵普满脸墨汁不敢擦,第二天就顶着 “花脸” 上朝,这场景成了朝堂的笑柄。他私下那句 “何其失察”,既是骂自己没本事,也是怕皇帝追究起来吃不了兜着走。 其实这事真不能全怪赵普。五代十国战乱了几十年,读书人要么隐居要么被杀,朝堂上全是赵普这种 “少习吏事,寡学术” 的实务派。 宋初三位宰相里,范质、王溥是后周留用的老臣,赵普更是连科举都没考过,靠帮赵匡胤谋划兵变上位。他们哪有心思去翻故纸堆查年号? 要知道光是 “建武” 这个年号,历史上就有七个皇帝用过,五代时前蜀王建和南汉刘玢还撞了 “光天” 年号,这种事本就常见。 可赵匡胤不这么想。年号对皇帝来说不是简单的纪年符号,是宣示正统的大旗。前蜀后主王衍是个亡国之君,整天吃喝玩乐,最后被后唐灭了国,用他的旧年号简直是骂大宋要重蹈覆辙。 更打脸的是,南唐早就偷偷看笑话 —— 李煜继位后被迫用大宋的年号,背地里却跟臣下说 “乾德之名,蜀已先用,宋祚岂能长久?” 赵普那句 “何其失察” 没白说。经此一闹,赵匡胤总算明白 “作相须用读书人”,逼着赵普闭门读书。后来赵普家里的书箱里总放着本《论语》,才有了 “半部论语治天下” 的说法。 而大宋的年号再也没出过错,之后的 “开宝”“太平兴国”,全是反复核查过的新名号。 说起来赵普也算幸运,换了别的皇帝,犯这种错早掉脑袋了。赵匡胤虽怒,但知道赵普是帮他打天下的功臣,抹脸只是发泄情绪。可这事也给朝堂敲了警钟:乱世靠武将,治世得靠文人。 从那以后,大宋开始重文轻武,科举出身的官员越来越受重视,这才有了后来的文官盛世。 现在回头看,赵普那句偷说的四字真言,反倒成了大宋文风兴起的引子。只是当时他顶着一脸墨汁站在朝堂上时,肯定没料到自己这桩糗事,会被欧阳修、叶梦得这些文人记了上千年,还成了警示后人 “为官当有学识” 的活教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