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 快讯 17日凌晨两点,日本防卫省官网发布了一条异常罕见的“加急通报”,内容不复杂,重点就一句:中国海军055型导弹驱逐舰“鞍山号”率领编队穿越大隅海峡。 就这条消息,防卫省整整写了三页纸,配图也不含糊,万吨级驱逐舰的轮廓在夜色里清清楚楚,怎么看都不像是要偷偷摸摸走人。 这个时间点发布,显然不是凑巧,背后多少有些话要说。更重要的是,这是三天内日本第二次连发类似通报,上一次是中国的电子侦察船。 这次连战斗群都来了,节奏明显在加快。搞得本来嘴上还很硬的日方,现在显得有些“词穷”,之前说的“周边有事就集体自卫权”也暂时没了声响。 说起来,大隅海峡这地儿,日本自己早就设定好了“敏感属性”。它连接东海和太平洋,是国际通行的公海通道,按国际法来说,任何国家舰艇都可以自由通过。 可问题是,日本在这个海峡附近安排了不少军事设施,一旦有外军编队通过,它们就总会立刻发布通报,好像“被惊吓”的总是自己。 这次055型驱逐舰带队经过,确实又让他们“高度关注”了一把。不过真正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这次派出的不是一般舰艇,而是以万吨级055为核心的作战编队。 这种编队不光吨位大,信息化水平也高,具备较强的区域防空和远程打击能力,简单说就是靠近它的海空力量必须警惕,它不是路过那么简单。 从最近这几次行动来看,中国海军的节奏越来越稳,路线也越来越“公开化”。不搞隐藏、不怕曝光,按国际规则办事,但也顺带亮了下肌肉。 日本方面其实心里明白,这类通报发得越多,反而越显得底气不足。毕竟你说要联合美军出击,可真正面对的时候,却只能先发条通报缓缓气。 说白了,这不是对抗,而是姿态。姿态摆出来了,效果也起了,但在外交和军事上,姿态太多、动作太少,反而容易给人留下“雷声大,雨点小”的印象。 其实日本对大隅海峡这块的“敏感”,多少也有点历史原因。冷战时期,美军舰队经常从这里进出太平洋,日本那会也习惯了“美军活动是常态,别人动一下就非常态”的设定。 但现在局势变了,中国海军不是简单地“远海训练”,而是常态化出现在西太平洋,甚至逐步接近第二岛链。这对于以往依赖美军保障安全的日本来说,是全新的局面。 以前只要跟着美国走就行,现在不仅要看美军的脸色,还要面对中国海军独立存在的现实。这种多头压力,让日本的应对策略开始显得有点跟不上节奏。 而且从时间点看,中国这次编队行动和东亚局势的整体节奏也有呼应。就在这几天,朝鲜半岛局势又起波澜,美韩联合军演不断升级,而美军在冲绳的部署也在加码。 这些因素都在推动区域安全形势不断复杂化。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海军选择以055为核心的战斗群行动,显然是对周边局势的某种回应。 不是挑衅,更不是炫耀,而是用实际行动告诉周边国家,中国在西太平洋有不可忽视的存在感。你在演习,我也在训练;你在部署,我也在巡逻。这种对等的存在,才是战略稳定的基础。 日本其实也不是完全没有应对空间,但问题是它的政策走向一直在自我矛盾中摇摆。一方面想借“周边威胁”来推动防务预算和政策突破,另一方面又在真实面对的时候显得格外谨慎。 这种矛盾心理,在这几次通报里表现得特别明显。比如这次的海军编队穿越,本来就是国际法框架下的正常行动,但却被包装成“重大动态”。 甚至配图、配分析、还配了地图,怎么看都像是想把这事搞得“有点大”。可真正大起来之后,又不敢真的升级回应,只能靠通报表达“关切”。 这样操作多了,反而让人觉得日本在区域安全问题上越来越像一个“围观者”,而不是真正的博弈者。如果把这件事放到更大的国际背景里来看,其实不难理解。 现在全球格局都在变动,亚太特别是西太地区成了各方力量博弈的前沿。美日同盟虽然依旧牢固,但美方的战略重心始终在全球不同方向切换。 日本要想在这种大局中稳住自身地位,就必须直面现实。而现实就是,中国海军已经具备在西太平洋长期存在的能力和意愿,不是一时兴起,也不是临时行动。 当对手已经把“远海护卫”当作常态,你还在为一次穿越大隅海峡发三页纸通告,这样的节奏明显不对等。所以说,日本防卫省这次的“深夜更新”,其实不止是一次军事动态的披露。 更像是一个面对现实的过程。面对一个越来越成熟、越来越自信的中国海军,日本要做的其实不是一味强调“敏感”,而是调整自己的战略思维。 否则,这种“自导自演”的苦情戏演得越多,在真正的安全博弈中就越显得被动。看了太多剧情,观众也早该明白,真正的实力从来不是靠台词来支撑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