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庐山瀑布二首,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是第二首,第一首特长,咱们读书的时候也没学。 题西林壁,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两首诗,应该是中国人最熟悉的古诗之二了,人人都会背诵。为什么要把这两首诗拿出来说说呢?因为这两首诗都是写庐山的,但是风格迥异。李白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所以写景(实写)之后是夸张的、抒情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唐诗的两座高峰之一就是浪漫主义,另一个是杜甫为代表的现实主义。我们再来看苏轼的诗,写景(也是实写)之后是义理的表达——“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里面包含着对事物规律的探求,有哲学意味。这就是宋诗的显著特点——重哲理。 再举两个例子,都是宋朝的诗,您各位也一定都听说过。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陆游的诗;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朱熹的诗,皆为重哲理。唐李白的古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