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美国当年“愚蠢地”放手让芯片制造业外移,导致“台湾现在生产了几乎100%的芯片,这太丢脸了”,并宣称靠着关税,而非芯片法案,美国正一步步把芯片生产夺回来。 这番言论像把锋利的解剖刀,直接划开了全球芯片产业链的隐秘脉络。半导体从来不是简单的商品,它是数字时代的命脉,更是大国博弈的筹码。将台湾产能简单等同于“100%控制”显然忽略了晶圆代工与全产业链的本质区别——设计在加州,设备来自荷兰,材料源于日韩,这本就是人类精密协作的奇迹。 看看现实数据吧。波士顿咨询集团报告显示,美国半导体产能占比从1990年的37%滑落到2021年的12%。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曾坦言:“大陆追赶先进制程至少还要五到八年。”这种技术壁垒恰恰证明,芯片争夺战从来不是短跑冲刺,而是需要长期投入的马拉松。 关税大棒真能砸出芯片繁荣?2018年贸易战期间,美国对华征收25%关税后,半导体设备价格暴涨30%,最终都由本土制造商埋单。这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策略,与拜登政府推出的527亿美元芯片法案形成鲜明对比——前者筑墙,后者修路。 制造回归的障碍远比想象中巨大。一座先进晶圆厂需要200亿美元起步,还得匹配稳定的水电系统和数千名顶尖工程师。亚利桑那州芯片工厂建设延期三年,正是美国制造业根基萎缩的缩影。人才断层比产能缺口更致命,美国本土工程师数量仅能满足三分之一岗位需求。 地缘政治让芯片变成了战略物资。俄乌战争导致氖气价格飙升三倍,这种乌克兰生产的芯片必需气体,卡住了全球半导体脖子。当科技问题被强行注入政治基因,原本精密运转的产业齿轮开始发出刺耳的摩擦声。 或许我们该重新审视“夺回”这个充满对抗色彩的词汇。在荷兰ASML的光刻机里,十万个零件来自全球五千家供应商。这种深度的全球化协作,岂是单边主义关税就能轻易切割的?真正的产业自主,应该是在开放中强化核心环节,而非退回孤岛。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