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一个很奇怪的事情!蔡正元、赖岳谦、邱毅、张安乐,台湾政论四大剑客,出奇一致的不对郑丽文作任何评价,按照道理,上述4位多年来坚定“促统”的政论员是应该站出来给郑丽文打打气的,但这次四位保持缄默。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要知道,这四人平常可从来不是沉得住气的类型,张安乐做促统做了几十年,向来不怕得罪人,而赖岳谦的经历更是著名,他因为坚持“两岸终究要统一”而付出职业代价,被网暴、被停节目,却依然连逻辑带数据讲得一丝不差。 邱毅的政治生涯贯穿着“见不得虚伪”四个字,早年揭弊,现在骂国民党的时候也毫不手软,蔡正元的锐利更是常年在线,只要谁的论述逻辑有瑕疵,他立刻抓出来,不分蓝绿,这样一群“天生不会沉默”的人,现在反而集体不说话,这就显得事情耐人寻味。 更耐人寻味的是,郑丽文最近的动作看上去明明应该让统派眼前一亮,她刚当选国民党主席没多久,就跑去白色恐怖秋祭,纪念中共地下党员,在那种场合直接喊“我是中国人”。 在台湾这种政治气候下,这种表达足以让绿营媒体炸裂,她随后多次公开谈“九二共识是基础”“反对台独”,甚至说不认同中华身份的民众可以“去民进党”,语气之强,比蓝营多数政治人物都更冲。 她还放话准备到大陆访问,两岸交流的态度不但不回避还主动往前走,这样的路线,照理说统派阵营会觉得“总算有个敢讲话的国民党主席了”,可是四大剑客就是不跟着她的节奏走,沉默本身反而成了态度。 原因并不复杂,也绝不是情绪问题,而是政治路线的结构性不对劲,郑丽文虽然喊“九二共识”,却始终把“统一”这两个字放得很谨慎。 她习惯把未来两岸方向描述成“两岸人民共同决定”,这听起来民主、温和,却在统派眼里变成“从最简单的问题绕一大圈”。 他们在乎的不只是反独,而是最终方向是不是清楚,郑丽文讲和平、讲沟通、讲交流,但终点放得模模糊糊,像是把车开上高速,却不告诉乘客驶向哪座城市。 外界还注意到,她在不同对象面前的语气变化很大,在岛内政治场合,她强调和平与务实,在接受国外媒体时,又会补一句“台湾要有能力自我防卫”。 这话本身不奇怪,但在统派眼里,这种多面姿态更像是为了避免某些贴标签,属于“位置摆得小心翼翼”,而四大剑客向来最讨厌这种“讲一半留一半”的风格。 如果说内部问题已经够复杂,那么外部压力更让这四人干脆选择闭嘴,民进党这几年几乎把“抹红”发挥到极致,谁只要稍微靠近统派,就可能隔天上新闻被贴上“标签”。 在这种情况下,统派要是贸然称赞郑丽文,就很可能被绿营抓住机会,再把矛头指向国民党,结果反而断掉两岸接触的空间。 再加上美国路线调整、岛内反中氛围高涨,他们必须谨慎,不愿在这样的敏感时刻帮别人承担风险。 另一层现实还来自国民党本身,郑丽文刚上任,党内各派还在重新排位,卢秀燕、赵少康、张亚中都没有第一时间表态支持,高层显然处于微妙的重新分布阶段。 外部的统派若此时跳出来用力站队,几乎可以预见会成为派系斗争的牺牲品,统派长期经验告诉他们,国民党内部的风暴往往比外头大得多。 沉默之所以特别引人注目,是因为在台湾政论环境里,“不讲”往往比“痛骂”更重,尤其当沉默是来自四个平时“见事必评”的人,那就不再是态度模糊,而更像是一种下意识的划界动作:你要站哪一边,你得先自己说清楚。 郑丽文的政治路线到底是“真正尝试突破蓝营僵局的起点”,还是“另一个维持现状的旧包装”,现在恐怕连统派都看不明白,他们宁愿先旁观,看她能否在两岸之间拿出实质行动,而不是继续停留在引发争议的语汇上。 四大剑客选择按下静音键,其实是在告诉郑丽文,立场不是用来试探风向的,而是决定你能走多远的底盘,未来她若能用行动把方向坐实,沉默自然会被打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