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出来回应了!在我们明确宣布G20峰会期间没有与高市早苗的会晤安排之后,日本出来回应了!11月18日,日本内阁官房长官木原稔在记者会上表示:尚未做出任何决定。并称,日本对日中两国进行各种对话持开放态度。他还透露,将于18日在北京举行的日中局长级磋商是双方定期举行的磋商。上次是在日本举行,所以这次将在北京举行。 日本这通表态,看着云淡风轻,实则是急着给两边找台阶——既想稳住国内的压力,又不想把和中国的关系彻底闹崩。这里面的门道,得结合最近的情形慢慢说。 最直接的原因,还是经济上扛不住了。咱们都知道,中国可是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不管是卖汽车、化妆品,还是靠游客消费,日本好多行业都指着中国市场吃饭。 就说旅游吧,去年中国游客在日本花的钱占了所有外国游客消费的五分之一还多,今年本来眼看着要突破千万人次,结果高市首相一番涉台言论出来,好多旅行团都退订了,酒店、免税店立马就慌了神。有专家算过,要是中国游客真的大幅减少,日本一年的经济就得缩水0.36%,损失差不多1000多亿人民币呢。 汽车行业更头疼,丰田、本田这些大企业在华销量本来就一年不如一年,今年前九个月进口车还在下滑,要是关系再僵下去,不光卖车受影响,连电动化合作的事儿都得黄。资生堂这些美妆品牌股价都跌了11%,企业老板们肯定天天给政府打电话施压。 日本有四成多的企业都担心中日关系紧张会影响生意,这种压力自然会传到首相官邸,木原稔说“开放对话”,说白了就是给这些企业吃颗定心丸:政府没打算把路走死。 再看日本国内的政治局面,高市早苗的处境其实挺矛盾的。她那番涉台言论虽然让支持率涨到了快70%,不少右翼民众还挺买账,但反对的声音也不小。前首相石破茂就批评说,以前的政府从来不会把话说得这么死,前首相鸠山由纪夫更直接,说她是在煽动危机。 而且她的内阁还是少数派,政策能不能推下去,得看反对党的脸色。要是因为她的言论把中日关系搞砸了,经济受损、民生受影响,反对党肯定会抓住这点猛攻,到时候她的位置就不稳了。 所以木原稔的回应也是在找平衡:既不说撤回高市的言论(怕得罪右翼支持者),又强调“愿意对话”(安抚反对党和企业界),这种模糊表态其实是日本政坛常用的套路——先把紧张气氛降下来,再慢慢想对策。 更关键的是,日本不想让外界觉得中日沟通的大门彻底关死了,尤其是在G20这个国际场合。本来这次峰会特朗普、普京都不来,高市早苗还想趁机刷存在感,结果咱们直接明确说不见,她一下子就成了多边舞台上的尴尬角色。要是这时候日本还硬邦邦地回应,只会显得自己不懂变通,连基本的外交沟通都不愿意搞,国际上肯定会说闲话。 这时候强调“日中局长级磋商是定期举行的”就很有讲究了。这话潜台词是“你看,咱们俩国一直有常规沟通渠道,不是因为你说了不见面,我们才急着找你谈”,既保住了日本的面子,又给中方递了个话:高层不见没关系,咱们先通过低级别的磋商把话传到位,别让矛盾继续升级。毕竟之前金井正彰访华没谈出啥结果,要是连定期磋商都黄了,那才真叫彻底断了联系。 而且日本心里也清楚,咱们拒绝会面的根子在高市的涉台言论上。但她现在正靠着“强硬姿态”拉支持率,根本不可能撤回言论。这种情况下,只能用“开放对话”的姿态来示好,希望咱们能先消消气,别再出台更多限制措施。毕竟之前的留学预警、旅游提醒已经让日本相关行业够难受了,真要是再波及到半导体材料、汽车零部件这些核心贸易,日本经济可承受不起。 说穿了,日本这波回应就是“既要又要”:既想保住高市的政治基本盘,又不想丢了中国市场;既不想在国际上落个“不愿沟通”的名声,又不愿直接认错。但咱们的态度其实很明确,对话可以,但得有前提——不能碰我们的核心利益,更不能把台湾问题当成炒作的筹码。 这次北京的局长级磋商,说是“定期举行”,但能不能谈出效果,关键还看日本有没有真的想明白。要是还像之前那样,只想着“降温”却不解决根本问题,那就算低级别磋商开得再多,高层会面也还是没指望。毕竟国家之间的交往就像邻里相处,光说“愿意聊天”没用,得真的尊重对方的底线,才能把关系缓和过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