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为了躲避跳蚤,张爱玲开始频繁搬家。4年的时间,一共搬家180多次。死

余军侃武器 2025-11-19 19:43:57

1984年,为了躲避跳蚤,张爱玲开始频繁搬家。4年的时间,一共搬家180多次。死后一周才被发现,卫生间扔满了纸巾,房东说她脑子有病。 洛杉矶的某个夏日午后,一位曾经名震上海文坛的女作家忽然觉得身上爬满小虫,那痒意像潮水般涌来,她认定是跳蚤钻进了生活里。从此,一场无声的追逐拉开帷幕,她拖着行李在街头巷尾转悠,公寓换了又换,足足180多次,这背后藏着怎样的心酸与坚持? 张爱玲,1920年出生在上海一个没落贵族家庭,从小耳濡目染中西文化,那时候的她就爱在弄堂里观察街坊邻居的闲聊,笔下总能勾勒出市井烟火的模样。1939年,她考进香港大学外文系,课余时间泡在图书馆,翻阅狄更斯和简·奥斯汀的作品。1943年回上海,她的第一篇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在杂志上刊出,读者们议论纷纷,说这姑娘写出了都市女人的心事。没几年,她就成了文坛红人,作品像《金锁记》《倾城之恋》,句句戳人心窝,剖析人性里的细腻与无奈。 1944年,她和胡兰成结了婚,那段日子本该甜蜜,可没多久就散了。1947年离婚后,她一个人在上海租房写稿,靠稿费过活。新中国成立,她继续创作,笔触转向现实生活中的点滴。1952年,她去香港给杂志写专栏,海风吹着码头,她边走边想怎么把东方故事讲给西方听。1955年3月,她坐船横渡太平洋,抵达纽约港,手里提着几本旧书和一箱手稿。那是她人生的新起点,异国他乡,一切从零开始。 初到美国,语言不通,文化差异大,她先在纽约租了个小地下室,每天去图书馆借书,边学边译中国古典小说。1956年8月,她和比自己大30岁的美国作家费迪南德·赖雅结婚,两人通过文学结缘,赖雅的陪伴让她在孤独中找到点依靠。婚后,他们搬到新罕布什尔州乡村,她在木屋里煮咖啡,赖雅读诗给她听。1961年,他们转到洛杉矶,那里的阳光洒满街头,她租下安静街区的公寓,继续埋头写作。 日子过得紧巴巴,她一边译书,一边做零工补贴家用。1967年,赖雅中风瘫痪,她得照顾他,推轮椅去公园,喂药擦身,晚上还得敲打字机赶稿。1968年6月,赖雅去世,她收拾他的书信和诗集,房间空荡荡的。她没多久就振作起来,1969年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当研究员,办公室里堆满《红楼梦》的注解本,她标注生僻词,准备英文版。1971年离开伯克利,1972年定居洛杉矶,继续修改小说草稿,那些纸页记录着她对中西文化的思考。 晚年,张爱玲越来越低调,和外界联系少,朋友们偶尔寄信,她回得简短。经济上,她靠版税和旧稿维持,不宽裕但够用。1983年,公寓管理要求清柜子灭蟑螂,她把东西拿出来晾,回来后觉得不对劲,身上开始痒。医生说是过敏或妄想,她不信,坚持是跳蚤,黑的从邻居宠物来,棕的从南美二手冰箱钻出。1984年起,她开始频繁搬家,先是天天换汽车旅馆,后来公寓和旅馆轮着来。四年里,足足搬了180多次,平均每两周一次,每次走时扔掉不少东西,包括手稿和旧信。 那些年,她住过威尔希尔大道的廉租房,也转到郊区平房,租金低的地方优先。跳蚤在她眼里越来越小,到1986年9月,已如干草屑或细菌。她用杀虫剂喷遍屋子,日光灯点到天亮,避免衣服藏虫。卫生间纸巾用完就扔,堆成一堆,房东收租时见状,摇头说她脑子有毛病。她没理会,继续改英文小说《小团圆》,纸袋里塞满稿子,从一个地址寄到另一个。 到1991年,她终于在罗切斯特大道10911号206室安顿下来,那是个二楼小单元,门牌锈迹斑斑,靠近消防楼梯。她在那儿住了四年,专心修订手稿,没再大动干戈。1995年9月8日,中秋节那天,她在公寓里离世,赤身躺在床上,房间里散落纸袋和空瓶。一周后,房东敲门没人应,撬锁进去才发现,卫生间纸巾满地,空气里消毒水味还没散。法医说死于自然原因,心脏骤停,她走得安静,像她一辈子那样,不张扬。 张爱玲的一生,从上海的繁华到洛杉矶的孤影,留下了太多值得咂摸的滋味。她早年的作品,写尽了人间的爱恨情仇,接地气却见真章,让人读着像在自家街坊闲扯。去美国后,她没停笔,译了《红楼梦》,写了英文小说,桥接中西文化,那份钻研劲头,搁谁身上都得服气。晚年的那些搬家,虽是身心疾患闹的,但也显出她对干净生活的执着,不愿妥协。 说到底,她的故事提醒我们,文艺工作者在新时代,得有那股子韧劲。就像党的文艺方针讲的,文艺要为人民服务,她的作品虽个人化,却透着对生活的体察,启发后人多看多想。她的坎坷,没让笔停下,反而磨出更深的内涵。  

0 阅读:35

猜你喜欢

余军侃武器

余军侃武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