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广东深圳发生的一件事,让无数网友气得直拍桌子——一位产后16天的妈妈突然大出

夏日朗晴 2025-11-19 22:08:44

最近广东深圳发生的一件事,让无数网友气得直拍桌子——一位产后16天的妈妈突然大出血,家属紧急拨打120后,救护车上的医护人员却全程态度散漫,连基本的专业素养都没展现出来。行车记录仪拍下的画面里,救护车在非高峰期还慢悠悠等红绿灯,家属急得直跺脚,最后只能自己抱着妻子冲下楼。更离谱的是,救护车到了小区还找不到具体地址,家属一边指路一边看着妻子脸色越来越苍白,那种无力感隔着屏幕都能让人揪心。 产后大出血有多凶险?但凡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这是产科最致命的并发症之一,黄金抢救时间就那么几分钟,晚一秒都可能酿成悲剧。可视频里的救护人员呢?护士走路慢悠悠,另一个还拿着手机看,全程没主动准备担架,家属抱着患者冲过来时,车门都没提前打开。这哪是救护车?简直是“慢速观光车”!更讽刺的是,家属一边抱着妻子狂奔,一边还要给迷路的救护车指路,这种生死关头的荒诞感,让人既愤怒又心酸。 这件事最扎心的,是急救环节的“掉链子”直接威胁到生命安全。急救人员作为生命的“摆渡人”,本该经过严格培训,具备应对突发状况的专业素养。可这次事件里,从路线规划到现场处置,处处透着不专业:找不到地址说明前期沟通不到位,非高峰期等红绿灯说明对急救优先权缺乏认知,家属抱患者下楼说明应急预案形同虚设。这些细节叠加起来,直接把患者推向了危险边缘。医院连夜上门道歉的姿态值得肯定,但道歉能换回患者的健康吗?能弥补家属的心理创伤吗?公众真正关心的是:这样的急救人员是否通过了专业考核?急救流程是否存在系统性漏洞?监督机制是否形同虚设?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今天是大出血患者被耽误,明天可能就是心梗患者、车祸伤者遭遇同样的危险。 其实,类似事件不是第一次发生。之前就有过急救车因堵车延误、医护人员态度冷漠引发纠纷的案例,每次事件后医院都承诺整改,可问题却像打地鼠一样反复出现。说到底,还是缺乏长效监督机制——没有严格的考核标准,没有透明的问责制度,没有患者参与的反馈渠道,整改自然成了“走过场”。急救不是“差不多就行”的工作,它关乎生死,容不得半点马虎。我们谁都不敢保证自己或家人不会遇到紧急情况,而当那一刻到来时,我们能否信任那辆呼啸而来的救护车?能否相信车上的医护人员会拼尽全力与死神赛跑? 最后想问问大家:如果你遇到急救人员态度散漫,会选择忍气吞声还是坚决维权?你觉得怎样才能让急救体系真正“急”起来?是加强培训考核?还是引入患者评价机制?又或者建立更严格的问责制度?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你的声音,或许能推动改变的发生。毕竟,每个人的生命都值得被认真对待,急救的每一分钟,都不该被浪费。 (案例来源:大河报)

0 阅读:13
夏日朗晴

夏日朗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