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草原走出的拳坛姑娘,赵轩用热爱铸就全运传奇 2025年11月14日深圳宝安体育中心,1.68米的赵轩身着蓝色比赛战袍,嘴角沾着未干汗水,泪光在聚光灯下格外明亮。当裁判举起她的手臂,5:0的绝对比分响彻赛场——这个从内蒙古走出的姑娘,以黑马之姿首次征战全运会,便击败赛前被一致看好、身着红色战袍的巴黎奥运冠军常园,这枚金牌背后,是11年无人知晓的坚守与牵挂。 2001年,赵轩出生在乌兰察布牧区土坯房,父母靠放羊种地维生。冬天她跟着爸妈天不亮追羊群,冻红的小手攥着羊鞭在雪地里奔跑;夏天割草料、饮羊群,皮肤晒得黝黑,却练出过人耐力与爆发力。13岁时她已长到1.65米,臂展比同龄女孩多出5厘米,跑跳灵活如草原小鹿,下乡选材的教练哈达巴特尔一眼看中:“这孩子的身体条件和韧劲,是天生练拳击的料!” “练这个能给爸妈买新衣服吗?”盯着爸妈布满老茧的手,赵轩小声问出期盼。初入训练馆的日子比草原寒冬难熬:拳套磨得手心流血,缠手带拆时粘连伤口疼得眼泪打转,高强度训练让她每天累倒在地板上。深夜对着沙袋哭着喊“想家”时,看到妈妈发来的短视频——家里的羊下崽了,妈妈指着最肥的一只说“闺女,这只留着给你炖肉”,她便擦干眼泪重新握拳。 教练说,赵轩的过人之处从不是天赋,而是“能吃苦、不服输”的韧劲。为打磨技术,她每天多练2小时反应球,被对手击倒就抹掉嘴角的血爬起来。2020年膝盖旧伤复发,她拄着拐杖练步伐,教练硬拉她休息,她哭着说:“爸妈为供我训练卖了3只羊,我不能让他们失望!”教练发现她省饭钱寄给家里,便悄悄垫付伙食费,赛前塞给她一包家乡奶糖:“吃饱了才有力气打胜仗。” 身边人劝她,清秀爱笑的姑娘何必遭这份罪?可赵轩知道拳击是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训练间隙最想念妈妈做的猪骨头烩酸菜,视频里妈妈总把手机对准铁锅:“排骨给你留着”;她后来才知道,爸爸放羊之余还去工地打零工凑训练费,累得腰直不起来。2022年备战全国赛,她突发急性肠胃炎上吐下泻,眉骨被击中流血仍坚持比赛,夺冠后晕倒在教练怀里,醒来第一句是:“我没让爸妈失望吧?” 11年里,赵轩换了12副拳套、上百根缠手带,从全国冠军赛季军逐步打到全国锦标赛与冠军赛双料冠军,终站上全运会决赛场。面对奥运冠军常园,她满脑子都是“不辜负11年努力与爸妈期待”。决赛中,常园初期凭借身高臂展稍占上风,赵轩迅速调整战术,靠灵巧走位避开猛攻、精准反击,每一轮结束都望向观众席角落——爸妈坐20小时硬座赶来,举着磨毛边的“闺女加油”硬纸板,眼里满是牵挂。 当裁判宣布获胜,赵轩疯了一样冲向爸妈,哽咽着说:“我拿冠军了!能让你们过好日子了!”妈妈摸着她的擦伤和老茧,眼泪止不住流:“闺女,苦了你了!”赛后赵轩与常园拥抱,奥运冠军坦然称赞:“赵轩打得很好,实至名归!”这份惺惺相惜让对决更显温情。 如今的赵轩已从牧区懵懂姑娘成长为全国冠军,目光投向亚运会、奥运会:“我想让更多农村孩子知道,平凡出身也能闯出名堂。”这个草原走出的拳坛姑娘,用11年坚守书写草根逆袭传奇,她的故事动人之处,正是苦难中的坚持与平凡里的感恩——这也是最戳人心底的人间烟火气。 信息来源:中国奥委会官网、内蒙古新闻网、新华网、中国体育报、巴彦淖尔市融媒体中心相关报道 网络截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