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每年投入 20–30 亿美元发展 AI,制造业开始“算力化升级” 全球最大的电子制造企业富士康(鸿海)负责人近日确认:未来每年将投入 20–30 亿美元,用于 AI 技术、边缘算力设备与智能制造体系建设。这一数字在代工行业属于“史无前例”,也意味着传统制造业正进入“硬件向算力、流程向数据”转型的新周期。 从信息化和安全角度看,这条新闻有三个关键点值得关注: 1️⃣ 制造业开始全面算力化 AI 不再只是云端服务,而是实际落到工厂的一线设备、质检环节、机器人系统里。越靠近产线,越需要本地化推理、低延迟识别,这也是为什么富士康不再只是“做手机”,而是转向“做 AI 模组、做边缘算力节点”。 2️⃣ 数据与供应链安全成为隐形“风险点” 当产线越来越依赖 AI 模型、视觉系统和联网设备,任何一次固件更新、摄像头异常、身份认证失效都有可能导致停线甚至质量事故。对于上游品牌而言,制造安全已经是“产品安全”的一部分,用户手里的设备质量也会因此受到影响。 3️⃣ 智能制造不是“炫技”,而是下一个竞争门槛 在 AI 进入商品生产周期后,谁能做到稳定、可信、安全的智能化生产,谁就更可能“压价、提质、稳供应”。这对未来我们选购数码产品、智能家居、IoT 设备时,都将产生实际影响。 🔹 你更在意产品性能,还是产品制造过程的透明与安全? Foxconn ai制造 智能工厂 边缘算力 数字化生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