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整个侵华期间掠夺的文物高达360万件!1968年,日本为了展示从中国掠夺来的文物,专门建了一个博物馆,这就是大名鼎鼎的东京国立博物馆,里面展示着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物,有商周的青铜器,魏晋的佛像,历代文人的书画,宋元明清的瓷器,数不胜数。 1968年,一座宣称为“传承东方文明”的博物馆在东京落成。外人看到的是艺术的展示厅,而真正了解背景的人,却无法忽视这座东京国立博物馆背后所藏的那段沉重往事。 十一个展馆中,六个专门陈列中国文物,展柜里那些熠熠生辉的瓷器、铜器、书画、玉器,是谁的骄傲,又是谁的创伤? 在东京国立博物馆的东洋馆内,一只宋代曜变天目茶碗静静陈列在恒温玻璃罩中。它通体黑釉,在特定光线下会折射出如星辰般的光点,仿佛能看到银河流转。 全世界完整保存的三只曜变天目,全部藏于日本本土。而它的烧制技术,在中国已完全失传。没有实物,研究者只能依靠文献和残片复原工艺,却始终无果。文化的断裂,有时就是从一件小小器物开始。 文物不是哑物,它们见证了文明的轨迹。每一件被掠走的中国文物,都是被割裂的历史神经。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在中国的侵略全面铺开,随之而来的不仅是炮火,更是对文化的洗劫。 他们成立了“金百合计划”等专门机构,借“考察队”之名遍踏中国大地,勘察古墓、登记文物,为后续有计划地掠夺提供数据支持。 从北方的云冈石窟,到南方的三星堆遗址,从山西永乐宫到北京故宫,几乎所有重要文化地带都未能幸免。 庙宇的佛像被凿走金箔与面容,民间的古籍、字画被一一搜出,甚至连民居墙缝中偷偷藏着的旧物,也被士兵粗暴翻出。 最令人唏嘘的,是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在转运途中被日军劫持,至今杳无音信,成了中国人永久的遗憾。 “夺人之器,断人之根。”这是文明的暴力,是对一个民族精神脉络的直接切割。 抗战结束后,中国政府统计,自1931年至1945年,日本官方记录在册的文物掠夺量高达360万件,其中打包成箱的文化资产近1900箱,而更多文物流入私人藏家之手,至今下落不明。 一些流失文物的命运令人愤怒。京都一间私人博物馆,仅每月开放两天,却收藏大量清宫文物。有游客发现,那里的清代琉璃瓦竟被铺在地上供人踩踏; 乾隆题字石碑随意弃于角落,落满尘土,无人问津。而东京国立博物馆则常年将中国瓷器标注为“东洋艺术”,在展览文案中模糊历史真相,甚至试图弱化中国与西藏的隶属关系,植入错误叙事。 更讽刺的是,日本政府长期以“私人收藏”、“法律追溯期限已过”等借口,拒绝归还战争期间非法掠夺的文物。 相比之下,德国、法国等国家在面对历史责任时,主动归还所掠文物,展现出面对历史的坦荡。而日本,却将文化剽窃作为提升自身文化地位的手段,掩盖战争罪行的工具。 曾有中国学者前往东京申请查看被日本皇居私藏的鸿胪井碑——那是记载中国东北边疆管辖权的重要石碑,却遭到拒绝,全日本仅有极少数学者见过实物。连靠近都成了奢望,又谈何归还? “一个民族若不能捍卫自己的历史,就注定会在记忆中失语。”这句话,在面对失落的文物时尤其沉重。 文化的回归,不仅是器物的归属问题,更是对历史公道的追索。这些器物背后,是民族的荣耀、是人民的智慧、是几千年积淀的文明血脉。 当一个国家强大了,它不该忘记过去被掠夺的记忆;当一个国家还未归还曾掠夺之物,它也不配高谈文明二字。 东京国立博物馆里的灯光固然明亮,但它照不亮那些物品背后的阴影。真正的文明,不该是建立在他国遗产上的博物馆陈列,而是对历史的尊重与自省。归还文物,是迟来的正义,更是文明应有的谦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