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防卫大臣小泉进次郎称,日本不能坐以待毙,要主动出击。这话一出,日本右翼立刻激动得找不着北,这绝不是随便说说,而是直接暴露了日本隐藏了一个多世纪的扩张本性。 日本砸下天价军费一口气把军力提升到全球前列,根本没想着只搞防守这么简单,各类新型驱逐舰和战机不断入列,“出云号”改装成能起降先进战机的航母,军工业的大动作背后说是应对安全挑战,可新武器采购和出口步伐实在太快,感觉就是要往更强的进攻方向去布局。 宙斯盾舰从数量到性能几乎年年提升,新采购的F-35数量甚至超过英国皇家空军,导弹出口更是突破过去限制,爱国者都直接卖去美国,每次官方发布防卫白皮书都把周边威胁喊得越来越紧张,好像已经到了必须主动升级反击的阶段。 日本在历史上有多次突然出手的例子,甲午战争时的海战和珍珠港偷袭就说明他们惯于在局势吃紧时抢先发难,现在把偷袭传统重新包装成“积极防御”,把导弹、战机这些新装备买到手,时时强调自己有“反击能力”,其实也是把军事自主权大幅度拉升,西南诸岛弹药库扩建,机库加固,岸基反舰导弹部署,把进攻手段藏在增强防卫的说法下。 教科书的表述也跟着悄悄变化,对于侵略历史不愿提及,甚至用各种说法弱化责任,每年8月15日都强调“终战纪念日”而不是“投降”,官方态度明显是淡化过去的侵略史,转而凸显受害者和防守者形象,这种教育方式会影响整个社会的态度,潜移默化地让下一代觉得军事扩张只是自卫需要,使得国民认同防务转型和军力扩张变得顺理成章。 军工企业也不是只为自家服务,各项装备出口渠道开通得越来越宽,雷达、潜艇甚至飞弹生产线都规划到对外合作,参与美英意联合研发六代战机是真正加入顶尖军工体系,在亚太区域的影响力直接上升,核材料政策松动,原子能法案允许部分核技术用于安全领域,这种举动更是引发各方高度关注。 日本防卫政策和军工产业的发展和美军合作挂钩越来越紧密,核心技术和生产能力都以协同方式进行升级,各项采购清单上不只是传统装备,像JSM巡航导弹这类远程打击工具也开始大量列装,基地和厂房扩建速度明显加快。 这些变化说明日本并不是简单地加强防御,而是在做系统性的能力提升,军备,政策,教育接力推进,每一步都围绕着提升主动出击的能力和影响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