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么尴尬的衣服!”这是拍摄于2014年波哥大女子自行车队队员的合影,她们身穿的队服让人看一眼真是直呼让人意想不到,也不知道设计师是怎么想的。 这套队服的样子,要是单看颜色,其实没什么问题,用的是哥伦比亚国旗里的红黄两色,本来是想体现本土特色,看着也挺鲜亮。 可这套衣服让人意想不到的地方,根本不在颜色上,全在设计的细节和材质选择上,不知道设计师当初到底是怎么考虑的,完全没顾着实际穿着的效果和场合。 这套队服是连体款式,本来自行车运动服做成连体的很常见,方便运动、减少风阻,可问题出在面料的搭配上。设计师在队员的腰腹、胯部这些关键位置,用了浅肉色的面料,有的地方还加了透明材质。 这种面料看着没什么特别,可一旦穿在身上,再经过比赛场地的灯光照射,或者从远处看,就会产生一种很奇怪的视觉效果,远远望去就像队员们这些部位没穿衣服一样。尤其是队员们骑车的时候,身体活动起来,这些颜色和材质的搭配,把身体曲线勾勒得过于明显,甚至有些地方还会让人产生不好的联想,完全不符合运动服该有的得体样子。 队员们拿到这套队服的时候,心里都挺不舒服的。她们之前听设计师说要打造独一无二的骑行服,还挺期待的,毕竟是要参加国际比赛,谁都想穿得既好看又得体,还能体现自己国家的特色。可拆开包裹一看,大家都面面相觑,心里直犯嘀咕,这样的衣服怎么好意思穿出去比赛。有队员直接就表达了不满,说自己的审美都接受不了,觉得又丑又尴尬,更别说面对观众和其他国家的选手了。可那时候比赛马上就要开始了,重新定制队服根本来不及,教练也没办法,只能让队员们硬着头皮穿。 比赛入场的时候,这些女队员们脸上都强装着笑容,心里却特别不是滋味。周围的观众和其他队伍的选手,目光总在她们的衣服上停留,有的还指指点点,小声议论,那种感觉让队员们浑身不自在。到了赛场上,她们也没办法完全集中注意力在比赛上,总担心衣服的问题,生怕哪里暴露了,或者被人笑话。结果可想而知,她们平时训练的水平根本没发挥出来,最后也没拿到好名次,这和这套让人分心的队服有很大关系。 这套队服一亮相,网上的议论就炸开了锅。很多网友都在吐槽,说这设计师是不是走后门来的,设计出这么恶俗的衣服,让人看了直犯恶心。还有人说,运动服本来就该以性能为主,要舒适、轻便,方便运动员发挥,可这套衣服完全只顾着博眼球,根本没考虑运动员的感受和运动的专业性。当然也有少数人说,设计师可能是想靠这种特别的设计分散对手的注意力,可这种说法根本站不住脚,体育比赛靠的是实力,靠衣服耍小聪明,不仅不尊重运动员,也违背了体育精神。 后来大家才知道,这套队服其实是队员吉塔蒂亚娜自己设计的,本来是想创造一种独特又有力量感的形象,让队伍能让人眼前一亮。她还说,市面上的运动服设计都差不多,想打破常规,给大家新鲜感。可她显然没考虑到实际穿着的效果,也没意识到这种设计会引发这么大的争议。当时波哥大自行车联赛组织出来回应,说希望大家停止嘲笑,还说这套队服得到了队员、赞助商和当地体育局的认可。可没过多久,当地体育局又出来澄清,说队伍根本没就队服设计征求过他们的意见,虽然会支持队伍比赛,但也没认可这套设计。这种互相矛盾的说法,更让大家觉得这套队服的设计从头到尾都很不严谨。 这套队服带来的负面影响还不止这些。波哥大是哥伦比亚的首都,作为一支代表城市参赛的队伍,她们的形象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国家的形象。这套队服让队伍在国际上出了名,但不是因为成绩好,而是因为衣服尴尬,这对城市的形象也造成了不好的影响。有网友说,本来可能还想了解一下波哥大的旅游或者当地的服装产业,可看了这套队服,心里都有了不好的印象,说不定还会影响这些行业的发展。 队员们后来也回应过这件事,说希望大家能多关注她们的努力和成绩,而不是只盯着一套队服指指点点。她们平时训练特别辛苦,为了比赛付出了很多,却因为一套不合适的队服被大家议论纷纷,心里确实挺委屈的。虽然设计师的初衷可能是好的,想创新、想突出特色,但好心办了坏事,忽略了最基本的得体性和实用性。 后来这套队服也做了一些修改,比原来稍微保守了一点,但还是保留了原来的一些设计理念,争议也没完全消失。这件事也给很多设计师提了个醒,设计运动服不能只想着标新立异,更要以人为本,考虑运动员的感受、运动的需求和公众的接受度。尊重运动员的尊严,让衣服为运动员服务,而不是让运动员被衣服拖累,这才是运动服设计该有的样子。 现在再回头看这套队服,其实能明白设计师想创新的想法,但创新也得有底线,不能违背公序良俗,不能忽略实际使用场景。运动赛场上,运动员的实力和拼搏精神才是最该被关注的,一套合适的运动服应该是锦上添花,而不是像这样成为大家吐槽的焦点,让运动员陷入尴尬的境地。希望以后这样的设计失误能少一些,让运动员们能穿着舒适、得体的队服,在赛场上专心展示自己的实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