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持续抛售美债!当地时间11月18日,美国财政部公布最新数据显示,在2025年

文史典个 2025-11-22 14:16:39

中国持续抛售美债!当地时间11月18日,美国财政部公布最新数据显示,在2025年9月,美债前三大海外债主中,日本增持美国国债,而中国、英国进行了减持。   中国当月减持5亿美元,持仓跌至7005亿美元,为今年第五次减持,2022至2024年累计减持超2800亿美元,持仓创2009年以来新低,十年完成从“大规模持有”到“适度配置”转型。   日本当月增持89亿美元美债,持仓达1.1893万亿美元,连续9个月加仓,受日元贬值、国内债市低收益驱动,兼具短期套利诉求,稳坐最大海外债主宝座。   英国大幅减持393亿美元,持仓降至8650亿美元仍居第二,脱欧后经济承压、通胀高企,此举是流动性补充与风险规避下的主动收缩。   美国当前的债务状况已触及危险红线:债务总额突破 37 万亿美元,占 GDP 比重高达 123%,远超 60% 的国际安全警戒线。   今年财政赤字预计达 1.8 万亿美元,利息支出将逼近 1 万亿美元,占财政支出的 15%,形成 “借新还旧” 的恶性循环。   美联储加息周期引发美债收益率剧烈波动,30 年期美债收益率一度突破 5%,创下 1981 年以来新高,持有美债的机会成本与市场风险持续上升。   这种情况下,中国不得不减持,否则就会被波及。   中国的调整产生显著溢出效应,加剧美国融资压力,为吸引投资者,美债发行利率被迫提高,形成“债务收益率利息支出”恶性循环,债务可持续性承压。   中国的减持行为产生了明显的 “示范效应”,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效仿优化外储结构:巴西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占比已达 5.3%。   印度与俄罗斯、阿联酋等国扩大本币结算规模;欧盟持续推进 INSTEX 支付系统,规避 SWIFT 依赖;东盟十国启动本地货币交易结算机制(LCS)。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数据,今年第二季度,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已降至 58.2%。   较 2015 年的 65.4% 下降 7.2 个百分点,而人民币占比升至 3.7%,创历史新高,国际货币体系正从 “美元独霸” 向 “多元共治” 加速演进。   中国减持将稳健有序,不会“清仓”美债。美债仍具流动性优势,适度持有是外储管理必要选择,也是中美金融博弈的重要工具。   美国需正视中国减持的警示,停止滥用金融霸权、放任债务膨胀,否则将丧失投资者信任,动摇美元储备货币地位,面临双重风险。   全球金融格局正处百年变局,中国减持既是自身金融安全考量,也是对全球秩序重塑的推动,坚持互利共赢,不主动挑起冲突。   站在全球视角,越来越多新兴市场国家也在效仿中国优化外储结构,加速“去美元化”进程。欧盟推出INSTEX支付系统,中国与欧洲央行续签本币互换协议,国际货币体系正悄然向多元化演进。   中国减持美债释放的资金,则更多用于国内基建、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这有助于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也为人民币国际化和金融主权提供了底气。   本轮美债持仓调整也是全球地缘政治博弈的缩影。中美经贸摩擦背景下,中国减持美债既是风险防范,也是政策信号。美国若继续滥用金融霸权,势必加剧全球去美元化趋势,影响自身国际信用。   中国央行一直在增持黄金,这玩意是硬通货,比美元来的实在,合理配置,是中国防控金融风险、应对国际不确定性的理性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减持美债,但中国对美金融市场依然保持高度关注。美债仍是全球最大最深的债券市场,是国际储备体系的支柱。   美国方面,如何应对海外资金流出、控制财政赤字和债务规模,成为摆在白宫和国会面前的棘手难题。   中国的选择,也为其他新兴市场国家提供了参考。越来越多国家开始优化储备结构,降低对美元的依赖,提升本币和黄金等避险资产的比重。   未来看,中国减持美债的步伐预计将保持稳健,不会激进,更不会“清仓”。美债依然是重要的投资和博弈工具,但主动权已牢牢把握在中国自己手中。这种有节制的动态调整,是大国金融智慧的体现。   在国际上,人民币结算也正在蓬勃发展,人民币正在逐步成为国际货币,或许有朝一日,人民币也能获得像美元一样的国际地位。   对普通人来说,中国减持美债释放的政策信号也值得关注,从长期看,黄金价值是会上升的,但短期内仍然有跌落的风险,如果要投资黄金,应当谨慎出手,否则一样会有赔本的风险。   中国稳健推进外储多元化,不仅是自身风险对冲的需要,也是引领全球金融秩序重塑的重要力量。未来的国际博弈,金融牌会变得更关键。   随着中美关系的变化、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中国美债持仓还会灵活调整。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中国都会坚持自己的节奏,谋求更大的金融自主和经济安全。   参考信源: 我国央行连续12个月增持黄金 专家:未来仍可能增持 2025-11-07 中国经营报

0 阅读:52
文史典个

文史典个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