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1月21日,乌克兰总统正式对国际社会表示,并回应了他对于美国版28点旨在结束俄乌冲突新计划的看法。 多家国际媒体同步披露:美方拟定了一份详细的28条和平框架。内容触及红线。要求乌克兰放弃部分东部和南部领土,限制军力规模,终止北约入约进程。甚至还有暗示性条款,允许俄罗斯“现有控制区”获得法理默许。 文件很快送抵基辅。泽连斯基总统办公室发出一则低调回应:“乌方愿意建设性参与和平计划”。但官员之间的私下通话流出一句关键信息:“若不接,美国将评估其军事支持政策。”这意味着什么,所有人都清楚。 同一时间,欧洲各国收到草案副本。法国、德国、波兰表达不安。北欧代表明确反对让基辅让步。 而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一句话回应:这是“向理性靠近的一步”。 11月21日傍晚,泽连斯基决定正面回应。他没有召集新闻发布会,只录制了一段视频,站在“尊严革命”纪念碑前。那是2014年反俄浪潮的起点。背景,是深灰色的石碑和冬日低云。他说:“现在,是我们历史上最艰难的时刻之一。乌克兰正在承受最沉重的压力。” 他说:“我们可能会失去尊严,也可能会失去一个关键的伙伴。” 这不是外交辞令。是最后通牒的侧面回应。 他承认,美国的支持至关重要。但他也点出,那份28点计划中,“包含了模糊的安全承诺,以及部分莫斯科的要求”。这意味着,美国正在逼乌克兰作出战略妥协。而泽连斯基,不愿吞下这颗带刺的果实。 地面没停火,空中导弹没间断。11月的乌克兰,冬意未至,战火未息。俄军在哈尔科夫东北方向集结兵力,连续三轮攻势未取主城,但持续轰炸让周边交通瘫痪、电力瘫痪。基辅方面连夜调兵,不得不从东南线抽调第47机械化旅增援。更棘手的是,能源网络正逐步崩溃。 据官方数据,过去72小时内,已有超200万人口地区进入间歇停电状态,基辅、尼古拉耶夫、敖德萨均出现高峰断电。天然气供应短缺,部分锅炉房停工,城市供暖推迟。百姓怨声载道,抗议声音在社交媒体迅速发酵。 与此同时,国内政局不稳。11月15日,反腐机构公布财政部、国防部三项采购腐败案,涉及数千万美元军备合同造假。三名副部长引咎辞职,军需署被迫重组。舆论焦点迅速转向总统办公室,要求彻查高层责任。 战线吃紧,后方动荡,民众恐慌。泽连斯基团队一边要安抚军心,一边向国际喊话保持援助,同时还要应对美国28点方案带来的多重压力。11月17日,美国驻基辅使馆低调释放信号:“美国支持和平计划,并希望乌克兰作出明智选择。”这句话背后藏着变数。 与此同时,波兰、德国、法国加紧与乌克兰会谈,提醒其“不可失去西方阵营信任”。泽连斯基不得不连续召开安全会议,与多国元首连线,协调统一口径。 他知道,战争不只在战壕,也在电报与协议中推进。他的每一次沉默与拖延,都是在为基辅争取一个“没有背叛”的选项。但这个空间越来越小。美国设定的感恩节期限正逼近,乌克兰不得不面对一场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合围。 目前为止,泽连斯基既未签字,也未拒绝。他在等。等盟友更多的表态,等美方可能的松动,等俄军战场是否出破绽。但他知道,这一等的代价可能是弹药断供,财政援助冻结。 11月下旬,美方代表公开提出:若乌克兰拒绝28点框架,美国或将“评估援助结构”,这一表态被外媒解读为“威胁”。 但泽连斯基必须稳住。他没有退路。因为一旦答应那28点,他将面对的是政坛崩塌、军心动摇、国内怒潮。而若拒绝,他要独自面对俄罗斯的下一个进攻波次。 当前,欧洲已经开始为“多边版本的28点”做预案。即,美国不再单独主导,而由G7牵头修改,保留乌克兰底线。泽连斯基可能选择接受“更软的框架”。但时间不多。11月27日感恩节,是美方设置的“回复日”。 在那天到来前,基辅将继续沉默,而整个世界都在等,等乌克兰发出最后那封电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