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人民日报了!沙特阿拉伯,两名中国工程师开车途中遭遇洪水车辆不幸侧翻,危机时刻,

康安说历史 2025-11-22 20:57:46

上人民日报了!沙特阿拉伯,两名中国工程师开车途中遭遇洪水车辆不幸侧翻,危机时刻,沙特青年冲入激流救人,拉出一个后,关切的询问是否其他人,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再次冲入激流中救人…… 这不是电影里的情节,而是真实发生的生死救援。当时艾哈迈德、哈穆德和穆巴拉克三个年轻人正驾车绕道回家,远远就瞥见洪水中闪烁的车灯。 没有丝毫犹豫,他们立刻停下车,从后斗翻出救生绳和铁撬,哈穆德牢牢把车停在高处,用车身挡住部分激流,艾哈迈德抓起绳子一头就往水里冲,刚迈出几步,齐胸深的洪水就差点把他掀翻。 他们在激流中摆出三角阵型,用身体稳住彼此,一点点向被困车辆挪动,每一步都踩着生死线——要知道这场席卷沙特的暴雨,官方统计已经造成11人死亡、4人失踪,连专业救援队伍都面临巨大挑战,这三个普通青年的勇气,比洪水更有冲击力。 艾哈迈德用铁撬砸开车窗时,车内的中国工程师李伟紧紧抓住他的手臂,声音都在发抖。先把李伟拉出来后,艾哈迈德顾不上喘口气,立刻问“里面还有人吗?”听到“还有一位同事”的回答,他抹了把脸上的泥水,转身又冲进更深的激流里。 这一次水流更急,他被一块漂浮的木板撞得趔趄,多亏穆巴拉克及时拉住绳子才稳住。四个人合力撬开车门,当最后一位工程师张明被拉出来时,整个救援已经持续了二十多分钟,三个沙特青年的衣服被石头划破,胳膊上全是擦伤,却第一时间拿出毛毯给工程师裹上,还拨通了沙特民防热线122。 这件事被人民日报报道后,无数人被这份跨国善意打动。中国驻沙特大使常华特意邀请三位青年到使馆,握着他们的手说:“你们用勇气书写了中沙友谊的佳话”。 而艾哈迈德的回答特别朴实:“没想太多,生命永远是第一位的,换作任何人都会这么做”。就是这句简单的话,道出了最动人的真理——善意从来不分国界,就像洪水冲不垮的情谊,在沙漠与海洋之间静静生长。 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这样的暖心故事能发生在中沙之间?答案藏在那些实打实的合作与互助里。 这些年,中国工程师带着技术和汗水来到沙特,参与了沙特未来城、红海新城等重大项目,仅在沙特的中资企业就超过6000家,为当地创造了数十万个就业岗位。 就像这次被困的工程师,他们正是在参与沙特基础设施建设时遭遇险情的。而在危难时刻,沙特人民也总会第一时间伸出援手,就像2021年沙特遭遇沙尘暴灾害时,中国企业立刻捐赠了大批防护物资;2023年中国部分地区发生洪涝,沙特也迅速送来救援物资,这份双向奔赴的温暖,早已刻进两国人民的日常里。 这次沙特的暴雨灾害,官方数据显示共造成11人遇难、4人失踪, civil defense(民防部门)成功救援了448名公民和外籍人士,而三位青年救援中国工程师的事迹,正是这场大救援中最动人的缩影。 从社交平台上超过200万次的浏览量,到中沙网友互相点赞的留言,能看到大家对这份善意的共鸣。 有沙特网友说“中国朋友帮我们建公路、建医院,我们当然要救他们”,还有中国网友留言“这就是人类共通的善良”,这些朴素的话语,比任何外交辞令都更能说明中沙友谊的根基。 想起多年前,中沙还只是在能源领域合作密切,而现在,从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合作项目,到民间的文化交流、留学往来,两国人民的联系越来越紧。 就像中国大使带三位沙特青年参观使馆里《丝绸之路》挂毯时说的,早在千年前,中国的丝绸就通过沙漠商队送到沙特,如今我们的友谊在新时代继续传承。这次洪水中的救援,不过是这段延续千年的情谊中,又一个温暖的注脚。 有人说,检验友谊的最好方式,就是看在危难时刻能否挺身而出。三个沙特青年没有专业的救援装备,没有丝毫犹豫就冲进激流,他们拉着的不仅是中国工程师的手,更是两国人民的心。 而那些在沙特默默奉献的中国工程师,他们建起的不仅是高楼和公路,更是友谊的桥梁。当艾哈迈德接过中国企业赠送的往返机票时,他笑着说“一定要去中国看看”,这简单的愿望里,藏着最真诚的期待。 洪水会退去,伤口会愈合,但这份在生死关头结下的情谊,会永远留在两国人民心中。从古代的丝绸之路到今天的“一带一路”,中沙友谊从来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体现在工程师图纸上的汗水里,体现在沙特青年伸出的双手中,体现在每一次危难时刻的互相扶持中。 这份跨越国界的善意,不仅温暖了这个寒冷的深秋,更让我们看到,无论肤色、语言有何不同,对生命的敬畏、对善良的坚守,永远是人类共通的语言。 如今,两位获救的中国工程师已经重返工作岗位,他们说要把这份恩情记在心里,用更好的工作回报沙特人民的善意。 而那三位沙特青年,也成了中沙友谊的“民间使者”。相信在未来,这样的暖心故事还会不断上演,因为中沙友谊早已深深扎根在民间,在每一次真诚的交流中,在每一次危难的互助里,绽放出越来越耀眼的光芒。

0 阅读:0
康安说历史

康安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