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积电前副总裁黄汉森在采访中表示:任何技术领域,只要每当中国团队进入时,其他企业都没得玩了,要么选择退出,要么发展其他业务。 这种“入场即终局”的判断是否过于绝对?至少在光伏产业,答案正以数据的方式清晰呈现。 2024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量达600GW,中国独占357.3GW,超过六成的规模效应已不仅是市场主导,更是产业规则的重新定义。 欧洲光伏协会9月报告更直接:2025年全球光伏组件市场,中国企业将占据85%份额,隆基绿能单在高端BC组件领域就吃下42%。 与之对应的是欧美企业的退守:美国FirstSolar市场份额从2018年18%跌至9%,退守小众薄膜电池;德国西门子干脆剥离制造环节,转型运维服务。 这种落差背后,藏着一场持续十年的效率革命。 10年前光伏度电成本3元,如今降至0.3元以下,降幅超80%,让光伏成为全球最便宜的能源之一。 成本雪崩的密码,藏在技术迭代的“百米冲刺”里。 晶科能源N型TOPCon电池2024年量产效率25.1%,2025年实验室效率已冲至26.7%,功率突破700W,成本再降6.8%。 设备自主化更成“隐形壁垒”,奥特维串焊机成全球新增产线“标配”,不是垄断,而是效率碾压——你想开新产线,不选中国设备都难。 回溯2012年,中国光伏还深陷“卡脖子”泥淖:多晶硅依赖进口,核心设备攥在德国人手里,九成市场在海外,一场“双反”关税就让30%企业倒闭。 转折点出现在2014年,隆基绿能RCZ单晶生长技术将坩埚硅棒产量从60公斤提至1500公斤,成本直接砍掉40%。 同期中国工程师把进口金刚线切割技术从3元/米压到0.3元/米,一年省下三百亿,靠的正是“土办法+死磕劲”。 技术突破外,机制支撑更关键。 2013年国务院打开国内市场,但企业未做“政策婴儿”:隆基“九天七败”技术攻关曾成行业笑谈,晶科之间拼效率到你死我活,结果倒逼全行业技术爬升。 从先导智能设备制造到协鑫颗粒硅材料供应,一个完整闭环生态悄然成型。 这与欧美企业依赖补贴、专利锁市场的路径截然不同,“政策引导+企业狼性+产业协同”的三重奏,才是难以复制的核心竞争力。 面对这种碾压,欧美反击显得无力。 欧盟祭出CBAM碳边境税,每吨碳成本拉到300美元,中国光伏脱碳成本却仅30-40美元,政策壁垒未触即溃。 中国企业更主动破局,隆基东南亚建厂绕开关税,将“政策护城河”化为“全球供应链”。 这种模式正跨领域延伸:中国石化推进全球最大绿氢项目,储能行业从钠离子到液流电池加速跑马圈地,不是单点突破,而是系统能力的全面输出。 黄汉森的判断,实则点出全球产业竞争的逻辑转换——从“技术垄断”到“效率决胜”,从“专利封锁”到“成本博弈”。 中国光伏的崛起,不过是这场转换中最耀眼的注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