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药味已经越来越浓了,现在不光是黄海和东海进行军事演习。就连山东省都开始进行野战急救演练。 就拿今年4月东部战区的演训来说,山东舰航母编队直接开赴台岛以东海空域,跟海空兵力一起练舰机协同、对海对陆打击这些硬核科目,连轰-6K轰炸机都挂载实弹投入训练,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完全是按实战标准来的。 在这种高强度演训的背后,医疗保障的响应速度和救治能力其实是关键支撑——真到了紧急关头,伤员救治快不快,直接关系到战斗力能不能保持住,这可不是小事。 山东本身就是沿海前沿省份,应急准备一直没松过劲。 今年5月刚搞过“使命召唤·齐鲁砺剑—2025”的跨区域救援演练,当时1200多名救援人员带着140多台应急车辆赶赴东营,专门模拟7.5级强震后的救援场景。 从废墟里搜救生还者,到小心翼翼转运伤员,把整个救援流程都完整过了一遍,连用绳索系统转运重伤员这种精细活儿都练到了。 别看这是地震救援演练,其实跟野战急救的逻辑是相通的,核心都是练怎么快速处置批量伤员,怎么让多个部门配合顺畅,这也为后来的医疗应急准备打下了基础。 到了11月19号,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直接发了通告,说要搞一场大型批量伤综合演练,这可不是走走过场的形式主义。 这家医院可是国家第一批认定的紧急医学救援基地,还掌管着山东省唯一一支综合类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另外还有专门的移动处置中心。 这个中心能随时拉到现场,快速开展伤员初步救治,本身就扛着全省重特大突发事件的医疗保障重担。 这次演练特意把急救中心、创伤中心、重症医学科这些关键科室都拉了进来,就连医学影像科、检验科,甚至是收费窗口,都被纳入了这次演练的协同体系里。 这么安排就是为了模拟最真实的紧急场景:万一真出现批量伤员,从进门分诊、紧急手术抢救,再到后续的重症监护,每个环节都得衔接得严丝合缝,不能有半点耽误。 为了不影响老百姓正常看病,医院还特意提前说明,会给参与演练的人员贴上显眼的标识,到时候还会临时设绿色通道和分诊隔离带,也提前跟患者打好了招呼。 就是怕那时候有人看到救护车扎堆来、医护人员忙着调动,误以为真出了事故慌了神。 从这些细节就能看出来,这次是真刀真枪练实战,不是摆样子给人看的。 毕竟按照国家“十四五”应急医学救援规划的要求,到2025年末,就得建成能应对大批量伤员的立体化救援体系,省立医院这次演练,其实就是把国家的规划落到具体的医疗操作里,一步步推进。 可能有人会问,好好的为啥突然搞这么大阵仗的医疗演练?其实这跟周边军事演训的节奏正好对上了。 今年全军开训的时候就强调,要搞实战化、高强度、体系化的训练,东部战区的演训更直接,直接模拟复杂电磁环境、恶劣海况下的作战场景——真要是遇到情况,很可能就是批量伤员的局面。 山东作为沿海省份,又是战略前沿,医疗系统肯定得跟军事准备保持同频共振,不能等出事了再手忙脚乱。 而且省立医院的救援基地搞的是“平急结合”模式,平时就接诊普通病人,一旦有紧急情况,就能快速切换成应急状态; 这次演练就是在磨合这种切换能力,确保一旦有需要,能立刻从日常诊疗转到战时保障模式,不浪费一秒钟。 从装备和体系上看,这家医院的底气也很足。 救援基地里专门建了批量伤员救治中心和立体救援转运中心,等于把“接收-抢救-转运”的全链条都搭好了,还有国家突发中毒事件的移动处置中心——不管是战场上的伤员,还是遭遇特殊灾害的伤者,哪怕是中毒这类特殊情况,都能接得住、治得好。 这种配置不是临时凑出来的,是完全按照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的标准建的,今年1月这个基地正式启用的时候就明确说了,要承担全省的医疗应急保障任务,这次演练,其实就是对这个基地实战能力的一次大检验,看看能不能真的顶得上。 其实不光山东,全国范围内的医疗应急准备都在加码。像佛山、武汉的大型医院,最近也都搞了类似的批量伤员救治演练,本质上都是在落实国家的应急规划,搭建起从国家到省再到市的三级救援网络。 这种上下联动的准备,跟军队的体系化演训思路是一致的——现代作战讲究各兵种协同,应急救援也一样,得靠医疗、消防、交通等多个部门联动配合,少了哪个环节都不行。 山东这次的演练,就是把医疗这个关键环节的协同练透,确保在整个应急体系里不掉链子,能跟其他部门配合好。 所以说,山东这次的医疗演练绝不是孤立的事件,是跟黄海、东海方向的军事戒备态势紧密挂钩的实战化准备,每一步都有明确的官方规划和实际需求做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