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军事专家推算,美俄一旦开战,全球可能死亡50亿人。但如果战争发生在中美之间,情况又会如何?我国防护专家钱七虎院士的回答的很干脆:中国有多种防御手段,我们不怕。 中美冲突不能直接套用美俄冲突的模型,核心差异体现在核威慑格局与经济捆绑深度两方面。美俄核武库规模相当,且冷战遗留的地缘矛盾尖锐,缺乏战略缓冲空间;中美虽存在战略摩擦,但2024年双边贸易额仍达6200亿美元,半导体、能源等关键供应链形成深度绑定关系。 2024年国防部公开数据显示,我国海基核力量已实现常态化战备巡航,核潜艇隐蔽性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这意味着任何针对中国的核打击都将引发有效报复,这种战略平衡使中美全面核战概率显著低于美俄。 钱七虎院士的表态,源于我国深耕60余年的防护工程体系支撑,作为我国防护工程学科奠基人,他主持设计的地下防护工程可抵御百万吨级核弹爆炸冲击——相当于1945年广岛原子弹威力的66倍。 2023年某战略指挥中心验收数据显示,模拟核爆后内部温湿度、通信系统均保持正常,人员生存率达100%,这一指标构成“地下长城”的核心实力支撑。 钱七虎院士曾强调,国防工程是“国家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其战略价值与撒手锏武器同等重要。 常规战争层面,中国已构建“多层防护网”体系。最外层反导系统表现突出,自2010年首次试验以来,我国陆基中段反导试验连续七次成功,成功率达100%,远超美国同期约50%的试验成功率。 2025年3月公开的试验中,成功拦截雷达反射面积不足0.1平方米的模拟洲际导弹,实战化水平得到验证。 中层沿海防御带中,东风系列反舰导弹覆盖第一岛链,2024年南海演习中精准命中移动靶船,实战效能得到验证。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国在装备劣势背景下,依托坑道工事使美军炮火杀伤率下降70%;当前这一防御理念已升级为“立体防护”体系——城市地下空间实现防空洞与地铁联通,重要工业设施推进“地下化”改造。 2025年工信部数据显示,我国关键军工企业地下化率达85%,显著高于美国的60%。 多数人容易忽视经济韧性在防御体系中的支撑作用。若中美发生局部冲突,面对可能的技术封锁,我国已建立自主产业链保障体系——2025年芯片自给率达60%,新能源汽车电池产能占全球75%,可保障战时工业体系持续运转。 反观美国,2024年官方数据显示其40%的稀土资源依赖中国进口,若供应链中断,导弹、芯片等关键军工产品生产将陷入停滞状态。 地缘政治层面,中美冲突的战略缓冲空间显著多于美俄。美俄在东欧、北极等区域直接接壤,地缘矛盾易直接激化;中美之间有太平洋、东南亚等天然缓冲区域,且东盟等区域组织明确表示不愿选边站队。 2025年东盟峰会公开声明“不卷入中美冲突”,这种中立立场使局部摩擦升级为全面战争的概率降低,与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中美苏直接对峙的态势存在本质区别。 但防御并不意味着被动应对,钱七虎院士始终秉持“攻防兼备”的国防工程理念。我国防护工程体系不仅具备“藏”的能力,更能支撑“打”的需求——地下工事配套远程打击武器发射系统,实现“隐蔽部署、突然反击”的战术效果。 2024年军事演习数据显示,某地下发射井在模拟核爆后10分钟内完成导弹起竖发射,这种“抗毁后反击”能力形成有效战略威慑,使潜在对手不敢贸然采取行动。 对民众而言,民生防护体系更能直观体现“不怕”的底气所在。2025年我国已完成全国县级以上城市防空警报系统升级,实现3秒内全域覆盖;社区级避难所实现全覆盖,均储备可保障30天的粮食与饮用水。 这种平战结合的全民防护体系,有效稳定社会预期,这也是钱七虎院士强调“防护工程需惠及民生”的实践体现。 推演后续发展趋势,中美冲突最可能呈现“局部摩擦+战略威慑”的形态。南海、台海等区域的海空对峙或难以完全避免,但升级为核战或全面战争的概率极低。 核心原因在于:美国2025年国防预算虽达9800亿美元,但需同时兼顾欧洲与印太两大战略方向;中国区域拒止能力已形成有效威慑,可使美方付出难以承受的战略代价。 对比历史大国博弈,当前中美态势与冷战初期的美苏有相似之处,但存在本质差异。冷战时期美苏经济体系相互割裂,1962年美苏贸易额仅4800万美元;2024年中美贸易额达6200亿美元,是当年美苏贸易额的1.3万倍,形成深度交融的利益格局。 需明确的是,“不怕”并非好战,而是具备遏制战争的底气。美俄核战推演的核心价值,在于警示核战争的毁灭性后果;中国构建防御体系的根本目的,正是为避免此类悲剧发生。 2025年联合国核不扩散会议上,中国提出的“共同安全观”获得多数国家支持,这一理念印证:真正的安全并非依靠威慑他人,而是建立在自身实力与共赢理念之上。



用户15xxx55
中国区域拒止能力已形成有效威慑,可使美方付出难以承受的战略代价!
老三
我们不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