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军在开战之初之所以表现如此之差,除了大清洗外还有扩军的原因。39年的苏军也就84个步兵师和14个山地步兵师,到了41年扩军到178个步兵师、18个山地师、2个摩托化步兵师、40个坦克师、20个摩托化师,加起来一共有303个师。 说起二战初期苏军那叫一个惨,德军一打过来就跟切豆腐似的推进,丢了好几百万兵力,领土也丢了老大一片。大家总爱提大清洗把军官队搞得七零八落,这没错,但光这么说太片面了。还有个大问题就是从1939到1941那两年,苏军扩军扩得太猛太急,部队数量翻了好几倍,结果军官和骨干跟不上趟,新兵蛋子一抓一大把,指挥起来乱成一锅粥。 1939年欧洲打起来时,苏军常备部队就那么点家底,步兵师84个,山地步兵师14个,总共98个师,兵力也就170万出头。搁那时候,苏联刚从苏芬战争里爬出来,那仗打得够呛,部队暴露了不少毛病,斯大林一看形势不对头,得赶紧壮壮肌肉。结果呢,从1939年底开始,苏联就开始大干快上,1940年7月下令建9个机械化军,1941年2月又加20个。转眼到1941年6月22日德军开打前,苏军师级单位蹿到303个:步兵师178个,山地师18个,摩托化步兵师2个,坦克师40个,摩托化师20个,总兵力超550万。这数字听着牛,但问题就出在这儿,扩得太快,消化不了。 为啥说扩军是祸根?简单说,部队不是光拉人堆上去就行,得有会带兵的军官和老兵撑腰。一个步兵师得1.4万人,架子得靠中层军官搭起来:3个团长、9个营长、27个连长、108个排长,外加324个班长,这些人得懂战术、会协调炮兵和后勤。还有炮兵团那几百号技术兵,得是老手,不然炮弹打偏了白搭。算下来,一个师至少得1000个有经验的军官和骨干。可1939年苏军中下层军官加一块儿才二十几万,新建的200多个师从哪儿抠人?只能硬着头皮越级提拔,营长直接当团长,连长跳营长,排长甚至直奔副营长。这帮人上任没几个月,德军就杀过来了,哪有时间学师级指挥?他们顶多会带连队或营级打仗,师级那摊子事儿——怎么摆3个步兵团,怎么配炮兵火力——一头雾水。 1939年9月德军闪击波兰,苏联也跟着分杯羹,吞了东波兰、波罗的海三国和罗马尼亚部分地盘,边境线拉长了好几千里,得加兵守着。加上苏芬战争教训,苏联意识到防御线太薄不行,得建机动部队。1940年法国一溃千里,坦克集群玩儿得飞起,苏联赶紧学,拆了原来的机械化部队,重新组机械化军和坦克师。坦克师听着先进,40个师得配上万台坦克,可维护和训练跟不上,好多T-34和KV-1刚下线,司机和炮手都没摸过。步兵师也一样,新组建的那些,从工厂工人和农民里拉人,训练周期短得可怜,很多人连基本射击都没练熟。结果部队名义上壮了,实际战斗力稀汤寡水。 开打后,这毛病立马露馅。1941年6月22日,德军四个装甲集群从边境砸过来,苏军边境部队多是新扩的师,师长们面对30到50公里宽的正面,脑子一片空白。有的把3个团拉成一条线,死守公路,侧翼空荡荡的;有的炮兵团搁指挥部旁边一堆,德军飞机一轰就炸飞了;坦克旅的旅长前脚刚从营长升上来,无线电呼号都没背熟,坦克在雾里转悠半天汇不了合。基辅战役那会儿,西南方面军50多万人被兜圈子,师级指挥乱套,新军官下不了狠心决策,部队散架得快。明斯克战役、斯摩棱斯克战役,一个接一个包围战,苏军丢了上百万装备,飞机坦克堆成山,全是这些新部队扛不住。 这扩军还带出连锁反应。苏军总兵力550万,听着多,但分散在11个时区,边境区就228个师,实际一线能动的没那么多。德军150个师,3百万兵,加上盟友,火力集中,推进神速。苏军新师缺后勤,补给线拉得老长,弹药跟不上,士兵有时连枪都一人一把。军官短缺还导致士气问题,新兵不服管,逃兵和不服从命令的案子1941年最多。苏芬战争时就露头了,那仗苏军死伤12万多,芬兰才2万多,战术僵化,军官不敢变通。扩军后这毛病放大,1941年头几个月,苏军光俘虏就300万,坦克丢近2万,飞机1.8万架。整个1939-1941扩的部队,基本在边境会战里打光了。 当然,这不是说苏军一无是处。苏联工业底子厚,坦克产量高,T-34设计牛,但初期用不好。扩军虽急,但也为后来反攻攒了人海。德军自己也有问题,希特勒不全动员,坦克月产才250辆,补给线拉长后卡壳。但苏军那头几个月表现差,扩军这锅甩不掉。军官断层直接导致指挥瘫痪,新部队像纸糊的,德军一戳就破。要是慢慢扩,边训边练,说不定能顶住第一波。可现实是,时间不等人,德军来得太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