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大米王国”自居的日本人看来,难以接受中国大米物美价廉的事实。部分日本媒体还将日本大米疯狂涨价简单归咎于“中国消费者抢购”,或在报道中强调中国大米“农药多”等不实信息,成功煽动了公众的负面情绪,让中国大米成了日本国内农业政策失败的“替罪羊”。 日本米价危机的核心是其僵化的农业体系,包括长期限制大米进口的高关税政策、导致产量下降的“减耕政策”,以及农协在流通环节的垄断推高了价格。这些结构性问题使得日本农业在面临极端气候时异常脆弱。 虽然嘴上喊抵制,但身体很诚实,由于中国大米价格远低于日本国产米(约十分之一),其在日本的市场份额持续上升,在关西地区占有率甚至超过25%。 这场抵制风波表面是民族情绪与对粮食安全的焦虑,实则是日本部分媒体和舆论在转移国内矛盾的焦点。它模糊了问题的本质——日本亟需对自身农业政策进行深刻改革。而中国大米凭借过硬的品质和价格优势走入更多日本普通家庭,正是市场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