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8日-14日,“福特”号第一次依靠自己的动力驶离汉普顿路,前往大西

灵犀锁所深楼 2025-11-24 04:33:01

2017年4月8日-14日,“福特”号第一次依靠自己的动力驶离汉普顿路,前往大西洋进行船厂海试。这是由航母建造商主导的海试,进行了应急转舵、高速回转、PALS战机精确降落(F-18E从舷侧通场)、AFFF泡沫喷淋、起锚/抛锚等在码头上无法进行的基础性测试,以验证航母的建造质量和航海能力。全程只携带了2架“海鹰”直升机,没有进行舰载机起降试验,海试结束后返回诺福克海军基地。5月24日“福特”号再次出海进行为期3天的接收海试,由海军检验与调查局团队考核航母是否达到合同设计指标、舰员是否具备海上运作能力,为正式服役奠定基础。5月31日,纽波特纽斯造船厂将“福特”号交付给美国海军,其身份状态也从PCU服役前单位转为特殊现役,舰名改为USS“福特”号。值得一提的是美国海军部“福特”级项目经理是一名华裔女性,出生在台北的王叶玲(音译 - Ye-Ling Wang),她是马里兰大学的化学工程本科、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工程管理硕士,早在1987年就进入海军部工作,在负责研发和采购的助理海军副部长办公室担任航母和两栖攻击舰项目主任,曾任“尼米兹”级设计经理和海军舰上环境保护项目总监。在“福特”级项目中她主导了整个设计、建造、测试和交付工作,总采购金额达到130亿美元。2017年7月22日,美国海军在匆忙中为“福特”号举行了服役仪式,第一任期中的特朗普总统亲自出席,此时距离最初的龙骨铺设仪式已经过去了7年零8个月。说匆忙的倒不是盛大的服役仪式本身,而是指“福特”号的状态,因为此时它仍然几乎不具备作战能力。到2018年3月,因为核动力推进系统和AWE电磁弹药升降机的严重问题,“福特”号的造价已经攀升到130.27亿美元,成为历史上最昂贵的一艘军舰,正式交付海军(也就是去掉现役前“特殊”二字)的日期被推迟到2019年10月。之所以还没实际完工就赶着入役,是因为2007年国防授权法案规定美国海军必须维持不少于11艘现役航母(从2006财年的12艘降到11艘),而老“企业”号于2013退役后美国海军已经顶风作案4年了,“福特”号层出不穷的问题和节节攀升的造价给国会和海军都带来巨大压力。2017年7月28日下午3:10,第23航空测试与评估中队(VX-23)的杰米·斯图克中校单独驾驶F/A-18F在“福特”号上首次进行了电磁阻拦着舰,准确挂上2号阻拦索。4:37,该机又从1号弹射器进行了“福特”号的首次电磁弹射起飞。之后“福特”号开始搭载第8舰载机联队进行大量测试和评估训练,2018年1月在一天内完成了135架次阻拦着舰。在最初的海试阶段,“福特”号上的创新系统都显示出恐怖的低可靠性。电磁弹射器平均每455次弹射发生一次严重故障,故障率比海军要求的4000次高出8.78倍,只有70%的可能性在不发生主要系统故障的情况下完成一天的持续作战任务。电磁阻拦系统情况更糟,每阻拦降落20架飞机就会产生问题,而海军的目标是连续降落16500架次无故障。正常情况下一个飞行日在24小时内平均要回收84架飞机,“福特”号的电磁阻拦系统只有1%的可能性完成这个任务。当故障发生时,舰员仅仅等待主发电机和电机关闭就需要一个半小时,然后才能开始查找故障原因。因为全舰的电力系统无法单独隔离特定的故障部件,让舰员可以安全地进行检修。2018年7月15日,“福特”号返厂展开PSA试航后维修计划,针对前期试航暴露出的众多问题进行工厂级的维修和升级,重点是修复先进武器升降机、维修主减速器、改进速度控制系统、升级先进阻拦系统。通常PSA为期6个月,不过“福特”号的PSA特别冗长,期间不断发现新的紧急问题,包括核动力推进系统,结果PSA被拉长到15个月,为正常时间的2.5倍,直到2019年10月才完成,而且11部先进弹药升降机仍然不能全部投入使用(PSA前只有2部能正常工作)。PSA完工后“福特”号在码头上进行了5天的主要系统测试,随后于10月25日出海试航。诺福克所在选区的众议员伊莲·卢里亚将“福特”号称为“价值130亿的核动力浮动驳船”,这是她对海军采购体系和海军海上系统司令部问责的一部分,并对“福特”号迟至2024年才能投入实战部署(比最初预计的2018年晚了整整6年)提出了猛烈批评。伊莲并不是普通纸上谈兵的政客,她是具有20年军龄的海军退役中校,毕业于安纳波利斯海校和海军核动力学校,是核反应堆操作专家,也是美国海军第一位整个服役期全部在作战舰艇上渡过的女军人,具有相当的发言权。返回海上的“福特”号进行了一系列交付后的测试,包括燃油系统认证、飞行甲板认证、作战系统测试,这是为期18个月的交付后测试与训练阶段的一部分,重头戏则是ACT飞机适配性测试,涉及F/A-18E/F、E-2D、C-2A、EA-18G和T-45C,以检验电磁弹射/阻拦系统是否适应整个航空联队的运作。在PSA之前因为电磁阻拦系统的缺陷,“福特”号只能接收F/A-18E/F的着舰。值得注意的是上面的机型中没有最新锐的F-35C,因为国会“封顶预算帽”的存在,“福特”号在满足预算限制的同时不得不放弃对F-35C的适配,原因是“福特”号冻结设计时F-35C的设计工作还没完成,只能在服役后的第一次大修时才会实施针对性的升级。改装需要安装支持F-35C的指挥和数据链设备、专门修建一块停机区和相关库房,防止F-35机密泄密、加强挡焰板、部署CMV-22B以具备运输F-135备用发动机上舰的能力。而2号舰“肯尼迪”号在建造过程中于2020年增加了价值上亿美元的额外升级工程,服役时将配备F-35C;“企业”号和“多丽斯·米勒”号则在建造时就将兼容F-35C。目前美国海军11艘航母中有4艘航母具备运作F-35C的完整能力:“林肯”号、“卡尔·文森”号、“罗斯福”号和“华盛顿”号,全部隶属太平洋舰队。其它航母虽然也能起降F-35C,但是未经改造不足以支持在整个部署期间的高效运作,只能短暂驻留。改造项目包括专门用于停放、维护F-35C的保密空间、更坚固的挡焰板等基础设施。2020年3月份,“福特”号达到了固定翼舰载机着舰1千次的里程碑。5月15日,VAW-117中队完成了E-2D上舰的认证。5月22日,“福特”号在为第23海军航空训练司令部的舰载机学员提供母舰认证期间创下了单天着舰/起飞167架次的纪录。按照设计,“福特”级的电磁弹射/阻拦系统可以在30天以上的时间内维持单日出动160架次的高出动率,紧急情况下单日最高出动率可以达到270架次,“尼米兹”级的这两个指标分布是120架次和240架次。在每次海上测试训练后回港的间隙,纽波特纽斯造船厂牵头的维修工作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以尽量赶回被拖延的时间。除了追上进度甚至已经开始超前,展开了部分原定在实战部署前的首次PIA入坞维修中实施的工作。在2021年的三次回港维修中,代号WOO 8的维修工程完成了136%的计划工作量,WOO 9完成了128%,5月9日结束的WOO 10完成了126%。6月4日,“福特”号和“杜鲁门”号在大西洋上进行了联合演练,这是两代航母第一次在海上同台亮相。“杜鲁门”号之前从中东狂奔回大西洋后在家门口转悠了2个多月,到6月中才返回诺福克,主要原因就是待在海上保护舰员免受新冠疫情影响,维持美国海军的航母作战能力。6月7日,“福特”号返回诺福克,带回来的消息喜忧参半。喜的是这次巡航中进行了十分复杂的多机种大机群出动和回收演练,显示出“福特”号已经具备舰载机联队级的运作能力。忧的是电磁弹射系统再次发生严重故障,6月2日在起飞作业之前进行弹射器配电系统手动复位时,舰员发现连接主发电机和弹射器的该系统失效,导致航母在整整5天内无法弹射 - 也就是说上面进行威风凛凛的双航母摆拍时,“福特”号其实完全没有作战能力。直到返航前的7日早上,随舰的电磁弹射器专家和舰员才恢复了整个弹射系统,让全联队的固定翼飞机顺利弹射升空返回岸上机场,不至于尴尬地满载飞机入港。在种种磕磕碰碰中“福特”号继续前行,于2021年6月到8月间进行了3次FSST全舰抗震试验和TSST全舰生存力试验。这是一级新航母必须进行的试验,在航母附近多次引爆不同当量的炸药,模拟实战中的近失弹攻击,检验新舰的水下防护能力和结构强度。2015年美国海军曾提出让“福特”号跳过抗震试验直接进行部署,而把抗震试验留给2号舰“肯尼迪”号。在美国海军的实践中每一级新舰都需要进行FSST试验,但也不是都由首舰来完成,伯克级就是3号舰“保罗·琼斯”号,“圣安东尼奥”级也是3号舰“梅萨·维德”号,上一艘进行FSST试验的航母是1987年的尼米兹级4号舰“罗斯福”号。但这个方案被五角大楼否决,宁可推迟部署半年也要在首舰上进行试验。2018年海军在得到国会的支持后再次建议将“福特”号的抗震试验推迟到2024年,还是没得到批准。看来海军和国防部都对“福特”号众多新系统的抗震能力信心不足,不过双方的着眼点不同,一个怕考试,一个要考试。在3次试验中,“福特”号经受了18吨炸药的水下冲击,距离一次比一次近,验证了极端条件下的新一代航母综合作战系统的持续运作能力和舰体的生存能力。测试时舰上配备有大量参试舰员,福特级项目主任唐尼少将亲自登舰参加了第一次和第三次测试。FSST试验之后,“福特”号于当年9月返回纽波特纽斯造船厂进行第一次PIA“计划增量可用性”大修,耗时6个月,到2022年3月出坞。期间对舰体结构和内部设备进行了详细检查,评估水下爆炸对航母的影响。

0 阅读:0
灵犀锁所深楼

灵犀锁所深楼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