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元御方剂的新视角解读(90)桂枝丹皮紫苏汤方剂名:桂枝丹皮紫苏汤出处:《四圣

飞翔说健康 2025-11-24 11:14:41

黄元御方剂的新视角解读(90)桂枝丹皮紫苏汤 方剂名:桂枝丹皮紫苏汤出处:《四圣心源》·第九章·《痈疽根原篇》成分:桂枝三钱,苏叶三钱,芍药三钱,生姜三钱,甘草二钱,丹皮三钱。煎大半杯,热服,覆取微汗。治痈疽初起。上述剂量一钱折合现在3克。《四圣心源》的第九章里面的方剂,这一章全是外科方剂。外科对于我来说也是短板,我会跟着大家一起学习黄元御的辨证、治疗思路。先看《四圣心源》第九章的开头的总纲:疮疡之病,因寒邪伤营,血涩气阻,积郁成热,肉腐为脓。阳盛则红肿而外发,阴盛则黑塌而内陷。其轻则疥癣之疾,其重则腹内之病。《灵枢》义晰而无方,《金匮》法略而未备,后世外科之家,仰钻莫入,茫若其言,玉版尘封,金匮云埋。知若亚父,遭此难而身倾,贤如伯牛,遘斯疾而命殒,贤智不解其义,而况余子乎。往年目病,悔为庸妄所误,寒泄脾阳,耳后臃肿,清脓如注,又几误于外科之手。游息浮扬,一缕未断,念之至今病悸,作疮疡解。疮疡是因为寒邪伤及营血,使气血运行不畅,郁而化热,导致肌肉腐烂、化脓。阳气偏盛者,疮疡会表现为红肿、向外溃破;阴气偏盛者,疮疡发表现为发黑、塌陷,向内深陷(病情更重)。轻症就像疥癣,重症则可能发展成腹内痈疽等严重的疾病。《灵枢》讲得很清楚,却没有给出具体的治疗方剂;《金匮要略》提到一些方法,但也不够完备。后世的医生,想深入学习却无从下手,对前人的理论感到茫然不解,珍贵的医学资料都被尘封埋没。项羽的亚父范增,多么智慧的人,最终也死于疮疡(《史记》有记载)。孔子的弟子冉耕,多么贤德的人,也因这种病而死去(《论语》有记载,但没写明是死于疮疡)。连这些贤达、聪慧的人都不明白其中的医理,更何况是普通人呢?当年我患眼病,被庸医误治,用寒凉药伤了脾阳。导致耳后肿胀化脓,脓水清稀,不断流出,又差点被外科医生误治。当时命若游丝,差一点就断了。现在回想起来仍然心有余悸,因此写下这篇《疮疡解》。由上文可知,黄元御认为疮疡都是寒邪造成的,这一点我个人不认可。风热、里热、湿热造成的皮肤病、痈疮疥疽有的是,不能一味认为是寒邪或郁火。比如丹痧、痄腮、面游风、脓疱疮、疔疮,基本上没有寒邪参与。所以,我们在读这一章时,只能看作是黄元御给了大家另一个思路:除了热邪之外,寒邪或寒郁也有可能成为病因。下面我们再来看桂枝丹皮紫苏汤的方义:卫行脉外,营行脉中;卫阳护表,营阴载血。若外感风寒(或寒湿)则卫阳被束,以致腠理密闭,汗孔不开,造成局部郁火,进一步引起红、肿、热、痛,最终发为痈疽。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半个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肌开表,驱寒邪外出。苏叶:助桂枝解表,兼散寒湿。丹皮:清热、凉血、活血。经资料显示,本方临床上可用于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早期)、蜂窝织炎、丹毒、外伤后局部红肿热痛(无开放感染)。临床上若患者表寒较重,可考虑加麻黄;热重者,可考虑加连翘、银花;湿重者,可考虑加苍术、厚朴;气虚无法托邪外出者,可考虑加生黄芪;里热较重者,可考虑加生大黄(后下)。本方的临床应用指征为:外感寒邪,同时局部又有红肿,但还没化脓。可用本方令痈肿消退,避免成脓开刀之苦。桂枝丹皮紫苏汤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0 阅读:17
飞翔说健康

飞翔说健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