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灭准噶尔:一场没有决战的帝国终结 1755年,乾隆灭掉准噶尔,屠尽男丁灭

名城探寻 2025-11-24 13:15:27

乾隆灭准噶尔:一场没有决战的帝国终结 1755年,乾隆灭掉准噶尔,屠尽男丁灭族,对当时的世界造成了极大的震撼,很多人误以为准噶尔是一个部落,实则不然,它其实是一个中亚地区的庞大帝国。 ​准噶尔汗国消失的方式,跟所有人想的都不一样。​没有惊天动地的决战。没有城破国亡的悲壮。甚至连像样的抵抗都没有。 要说准噶尔汗国的分量,得先提它之前的架势。这不是个依附谁的小部落,鼎盛时东起阿尔泰山,西抵巴尔喀什湖,南控天山南北,连中亚的哈萨克部落都得向它称臣,跟清朝对峙了近百年。 康熙、雍正两朝都跟它打过硬仗,雍正年间的和通泊之战,清军还吃了大亏,可见这股势力的硬气。可到了1755年,这头曾经的“中亚猛虎”,早已没了往日的威风。 准噶尔汗国的垮台,先从内部烂了根。1745年准噶尔汗噶尔丹策零去世后,几个儿子为了争汗位打了十年内战,最后达瓦齐靠着阿睦尔撒纳的帮忙,才勉强坐上汗位。 可坐稳后就翻脸,跟阿睦尔撒纳反目成仇,逼得阿睦尔撒纳带着部众投奔清朝。更糟的是,内战还没停,天花疫情又在准噶尔部里蔓延,部落里的青壮年死了不少,剩下的人也没心思打仗,人心早就散了。 乾隆就是看准了这个时机,才决定出兵。清军分两路走,北路从乌里雅苏台出发,由班第、永常率领;西路从巴里坤出发,由萨喇尔、策楞带领,五万兵力看着不多,可里头掺了不少从准噶尔逃过来的部落兵,这些人熟地形、懂准噶尔的情况,等于给清军当了向导。 一路上,清军没遇到多少抵抗,不少准噶尔部落见清军来了,直接开营投降,有的还主动给清军送粮草。毕竟打了十年内战,又遭了瘟疫,谁都不想再打下去了。 清军进伊犁的过程,顺利得让人意外。达瓦齐就带了几千人躲在格登山,想凭地形守一守,结果夜里被清军的先锋阿玉锡带二十多个人摸了营,几千人瞬间溃散。 达瓦齐一路逃到南疆,最后被乌什城的阿奇木伯克霍集斯抓住,送给了清军。这时候的准噶尔汗国,其实已经算亡了,可谁都没想到,后面会演变成灭族的结局。 问题出在阿睦尔撒纳身上。他投奔清朝本来就不是真心归顺,只是想借清军的手除掉达瓦齐,自己当准噶尔汗。 可乾隆早看清了他的心思,明确说要在准噶尔设盟旗,分治各个部落,不让任何人再当大汗。阿睦尔撒纳见目的没达到,干脆在1755年秋天叛逃,还煽动之前投降的准噶尔部落一起反清。 这下彻底惹火了乾隆。本来他想给准噶尔留条活路,只要归顺就给安置,可阿睦尔撒纳的叛乱,让他觉得准噶尔人“反复无常”,留着是后患。 加上清军平叛时,有些准噶尔部落表面投降,暗地里却给叛军送消息,乾隆下了狠令:“凡遇准噶尔部落,悉行剿灭,勿留余孽。”清军开始对准噶尔男丁展开屠杀,老弱妇孺虽然没直接杀,但被分散安置到各地,编入其他部落,准噶尔这个族群,就这么从历史上慢慢消失了。 这场灭族对当时的世界震动不小。沙俄一直盯着中亚,本来还想跟准噶尔打交道,没想到清朝一下子把这块地拿了下来,还做得这么绝,不得不重新评估清朝的实力,后来跟清朝划界时,也收敛了不少。欧洲的传教士把这事传回欧洲,不少人都惊讶于清朝的魄力,毕竟在当时的欧洲,也很少有这样彻底消灭一个大国的情况。 可细想下来,准噶尔的消失,不是因为清军有多能打,而是它自己先把自己耗死了。十年内战耗光了国力,瘟疫带走了人口,人心散了,再强的势力也扛不住。 而乾隆的狠辣,也不是一时冲动,是为了彻底解决这个百年隐患,让清朝的西北边疆彻底安定下来。从那以后,新疆地区真正纳入了清朝的直接管辖,直到今天,这个影响还在。 只是回头看,这场没有决战的灭亡,少了点悲壮,多了点唏嘘。一个曾经称霸中亚的帝国,没亡在轰轰烈烈的战场上,却亡于内乱、瘟疫和随之而来的屠灭,这背后的教训,比任何一场决战都更值得琢磨。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0
名城探寻

名城探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