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马斯克要删掉 30 万行代码?因为“光子”才是 AI 的终极食物如果现在的 AI 界是一场辩论赛,一边是读万卷书却手无缚鸡之力的“书呆子”(比如 ChatGPT),另一边是目不识丁却能在大草原上光速闪避狮子的“野兽”(比如斑马)。前特斯拉 AI 总监 Andrej Karpathy 曾抛出一个哲学难题:我们造出了最聪明的“幽灵”(大语言模型),却造不出最笨的“动物”(拥有物理直觉的实体)。对此,马斯克只用了一句很“物理”的话终结了比赛:“光子流(Photon Stream)才是关键。”这句话听起来像科幻小说,但它其实揭示了 AI 进化的下一个终局——物理 AI。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为什么马斯克认为未来的 AI 霸主不是在大屏幕上陪你聊天的书呆子,而是在窗外吞噬光子的野兽。1. 别用吸管喝太平洋:语言 vs 光子想象一下,你开车时眼睛每秒接收数亿个光子(视觉信号),这是极其庞大的信息洪流。传统的自动驾驶是怎么做的?它试图把这片“光子海洋”压缩成一行行代码规则:“如果看到红色像素(红灯),且距离小于 X 米,则执行减速指令。”马斯克认为,这就像试图用一根吸管去吸干太平洋。语言和代码是“低带宽”的逻辑游戏,而现实世界是“高带宽”的物理存在。把光子强行翻译成代码,不仅慢,还会丢失大量信息。2. 特斯拉的“断舍离”:删掉规则,训练直觉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特斯拉做了一件疯狂的事:删除了 FSD(全自动驾驶)中超过 30 万行由人类工程师编写的 C++ 控制代码。为什么要删?因为人类写的规则是僵化的,而路况是流动的。你不可能为每一个飘过的塑料袋、每一个向你挥手的交警都写一行 if-else 代码。取而代之的是**“端到端神经网络”**。• 输入端: 摄像头捕捉的光子流(视频)。• 输出端: 方向盘和刹车的动作。• 中间层: 没有规则,只有直觉。这就好比教小孩骑自行车,你不会给他写一本《自行车动力学与平衡方程》,你只会扶着他练习,让他自己去感受重力和平衡。现在的特斯拉汽车,就是通过观看数百万辆车的驾驶视频,自己“悟”出了怎么开车。它不再是在“执行代码”,而是在“通过光子流产生条件反射”。3. 超越生物极限:从 200 毫秒到 1 毫秒马斯克不仅要在软件上模仿生物,还要在硬件上碾压生物。人类的神经系统其实挺慢的。从眼睛看到危险,到大脑处理,再到肌肉踩下刹车,这个生化反应回路至少需要 200 毫秒。在时速 100 公里时,这 0.2 秒意味着车子已经开出去 5.5 米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追尾。而特斯拉正在研发的 AI 芯片(AI5、AI6),试图将这个处理过程压缩到 1 毫秒以内。这不仅仅是模仿,这是降维打击。未来的物理 AI 将拥有“幽灵”的知识库,同时具备超越“动物”的物理反应速度。马斯克甚至立下 flag:每 12 个月就要量产一代新的 AI 芯片,这速度比手机换代还快,简直是把半导体行业卷成了麻花。
